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晋江首批文化特派员启程
近日,一场特别的动员会在晋江市图书馆举行,晋江市首批30名文化特派员接过烫金聘书,随即奔赴全市30个村(社区),开启驻村(社区)服务。
这场简单的受聘仪式,标志着晋江以“文化特派员制度”打通基层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正式落地。从机关干部到企业人才,从非遗传承人到文艺骨干,这支多元队伍将带着各自的专业优势,在乡村沃土上播撒文化种子。
“既是荣誉,更是‘使命叠加’。”接过文化特派员聘书的林晓燕,身份有些特殊——她既是晋江市委报道组组长,也是新塘沙塘的驻社区第一书记。自今年3月进驻社区以来,她为沙塘社区干成了一件实事——推动打锡箔制作技艺入选晋江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过去是摸索着干,现在有了制度支撑,方向更清晰了。”林晓燕口中的“制度”,正是今年7月晋江市委、市政府印发的《晋江市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方案》。方案中提到的“1+2+3+N”体系,明确了文化特派员要扎根基层,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将乡村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劲动力。
林晓燕的实践,与此不谋而合。
初到沙塘社区时,林晓燕通过走访了解到,沙塘打锡箔技艺已有400多年历史。社区居委会也曾想为其申请非遗,但这项传统技艺长期以来缺乏系统整理,仅有一些文字素材和部分原材料、工具。
“经过和社区‘两委’深度交谈及与村民沟通,3月底,我们在会议上确定了要为打锡箔技艺申报第八批晋江市级非遗。时间紧迫,4月底就要提交材料,我们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林晓燕回忆道。
林晓燕发挥自身长期在宣传部门工作所积累的技能和优势,与社区“两委”通力配合,邀请媒体记者、文史专家、摄影学会会员等专业力量参与,对打锡箔技艺进行系统整理和提炼,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完成了宣传片制作、历史资料收集、项目申报书撰写等工作,成功助力该项技艺在今年5月入列晋江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紧接着,他们趁热打铁,与沙塘中心幼儿园、晋江市第三实验小学合作,开发非遗研学课程并推向市场。如今,市民、游客在梧林传统村落就能够体验锡纸浮雕画。“在这次申遗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文化是连接人心的钥匙。”林晓燕表示,接下来,社区将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着手建设非遗馆等,让老手艺在新时代绽放独特光彩。
林晓燕并非个例。首批30名特派员中,既有柯金桔、吴添宝等非遗传承人,也有长期扎根乡村的文化产业优秀人才,更有来自党政机关的骨干人才。他们的派驻,不是从零开始的“空降”,而是对乡村既有文化基础的深化与拓展。
“要在东石镇塔头刘村挑出木偶苗子,让更多人加入非遗传承的队伍。”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尤天相的话,道出了非遗传承人的使命。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守护者,他计划在驻村期间挖掘人才,既教技艺,也讲掌中木偶背后的故事,让这项古老艺术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年轻一代的纽带。
磁灶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吴康为想得更远:“老传统要结合新东西。”他驻守的磁灶镇苏垵村有着千年制陶史,他的计划是整合资源发展研学,让陶瓷文化与乡村旅游结合,把陶瓷故事传播到全世界。
晋江市高甲柯派表演艺术中心副主任庄伟国则把目光放在“资源下沉”上,“要把剧团资源拉到英林镇湖尾村,让村民在家门口感受非遗魅力,让文化礼堂真正‘活’起来。”
这场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并非“单兵作战”。根据工作方案,晋江市构建了全链条保障体系,工作专班定期组织调度,梳理“2张供需清单”精准服务;各相关单位落实组织保障、经费保障,为文化特派员减负松绑;建立文化特派员综合评价机制,与续聘、奖惩挂钩。其中,“2张供需清单”指文艺文化资源直达基层项目清单和基层群众文化需求清单,通过推出“菜单式”“订单式”服务,由村(社区)“点单”,收集群众动态需求订单,文化特派员“配菜”,避免文化服务“大水漫灌”。
“不是派下去就完事,各村、社区要加强配合,让文化特派员‘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介绍,文化特派员服务周期为1年,到期可连派。此次先在30个村(社区)试点,之后将在全市逐步推开。
首批文化特派员已经启程。这场“双向奔赴”的文化实践,不仅要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更要让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软实力”,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文化服务“晋江样板”。(晋江经济报记者 杨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