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融合绘就共富新图景——福建仙游“柚相邻”共富示范区跨村联建探新路
仲夏的暖阳,洒向仙游西乡平原的群山翠谷。漫山遍野的文旦柚林枝繁叶茂,青翠的幼果悄然缀满枝头,孕育着“中国文旦柚之乡”的丰收希望。在这里,一个名为“柚相邻”的共同富裕先行先试示范片区,正奋力描绘着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和美乡村新图景。
组织赋能:凝聚发展“向心力”
六月芒种过后,仙游县度尾镇洋坂村百年祠堂雕花木门前,新挂一个“柚相邻群英断事厅”的牌匾。三年前这里还堆着农具,如今成了化解邻里纠纷的“民心厅堂”。“连堂屋柱子裂缝都有人管哩!”村里老人指着祠堂梁柱上贴着的“党员维保责任牌”说道。
在这片柚香浸润的土地上,一场打破村界、融通资源的组织变革已然重塑乡村肌理。早在2023年初春,面对度尾艺雕一条街治理的困局,驻镇调研的仙游县委领导提出从“单打独斗”到“攥指成拳”,推动度尾镇5个行政村完成了一场破界融合。
破壁行动从拆除制度藩篱开始。度峰、洋坂、剑山、中岳、帽山等5个村党支部率先打破“各扫门前雪”的传统,成立“柚相邻”片区党委。13个村、企、园、协党支部被重组为产业链党小组:洋坂村党支部专攻电商孵化,海峡艺雕城党支部开发文旅融合产品……如同精密的齿轮组,每个单元都找准了咬合点。
去年,“柚相邻”示范片区“上新”,创办了“柚乡党校”。它设置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产业振兴、文化民俗、生态旅游等5个主题、19个“柚乡学堂”;整合片区党群共富基地、主题党日活动基地、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各类教学资源,形成集“柚相邻”七中心(党建共富中心、产业能级提升中心、基层社会治理中心等)、“五村一园(智慧产业园)一城(海峡艺雕城)”、现场教学点于一体的“1+7+N”体系。如今,“柚乡党校”成为党员干部提升能力的“加油站”、群众学习技能的“充电站”。
“最难的是利益重构。” “柚相邻”片区党委书记周艳艳记忆犹新。当度峰社区拿出30亩集体建设用地创建共富工坊时,其它4个村有不同意见:“凭啥让我们分担成本?”连续七场“柚乡夜话”在祠堂召开,最终敲定“1+1+5+X”模式——镇属企业持大股统筹,五村以资源折价入股,低收入农户享优先就业权,催生出“股金+租金+酬金”的共富算法,在实现村级集体增收的同时带动低收入农户就业增收。中岳村村委会主任林志强举着股权证书说:“这张纸把五个村绑成了致富共同体。”
“党建引领 夯基惠民”工程如同强劲引擎,驱动着片区治理创新。片区党委创新“四和三调二联”调解机制,以“初始调、集中调、巡回调”的模式,成为基层矛盾化解的“金钥匙”。从退休干部中选拔240余名“群英”,扎根一线,凭借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4个村级民间调解室、2个行业调解室,配合专职调解员坐班制度,构建起全覆盖的调解网络,让240多件矛盾纠纷得到妥善处理,化解率高达96.2%。
古老祠堂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载体。“柚相邻”片区党委打造帽山陈谠祠堂、中岳孔子府等7个“祠堂文化+文明实践”先行示范点。他们深挖文化底蕴,开展“拜祖先、念祖训、感党恩、促和谐”系列活动,每月初十召开“群英会”,变“问题清单”为“服务清单”,受到群众的夸赞。福建省委统战部挂职度尾镇党委委员张烜东说,去年“柚相邻”片区推行“法治存折,成功化解矛盾赢得“调解积分”,参加警校讲座赢得“学法积分”,巡查柚林赢得“公益积分”,全年96.2%的纠纷在祠堂化解,上访量骤降八成。
校地共建:注入科技“新动能”
度尾镇文旦柚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面积2.2万亩,是当地传统支柱产业,但长期受裂果率高、木质化等问题困扰。两年前,经福建农林大学廖红教授团队诊断:“土壤酸化板结是元凶”。于是,度尾镇建立600亩的品质提升综合技术示范园,试用推广专用有机肥2000亩。一场“土壤革命”悄然铺开:廖红教授团队开出三季肥方,开春促梢肥、五月壮果肥、寒冬养根肥;配出元素魔方,精准调配硼钙比例,实现肥料支出降40%;推广“土壤改良用肥+调整施肥位置+果园生草+禁用除草剂”减肥减药种植技术,以及水肥一体化等农业“五新”技术,使2023年文旦柚裂果率降低20%以上,同时提升果实品质和土壤健康度。
“以前裂果堆成山,现在订单排到年尾。”仙溪果业合作社技术顾问刘坤泳翻着台账感慨。最让他惊喜的是土壤变化——全镇推广的“柚博士”APP上,施肥方案精确到每棵树。
“柚相邻”共富理念的深化,离不开科技与人才的支撑。仙游县创新“1+2+N”校镇共建模式,以实践实训中心为基点,以村庄和产业规划为核心,实施多个合作项目。度尾镇充分挖掘校镇共建的师资优势,组建由吴林坤等专家、科技人员构成的文旦柚专家团。专家团16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基地开展科研活动,帮带培养本土种植能手1000余人。
在校镇共建过程中,高校专家团队指导文旦柚协会编写《标准综合体》《苗木培育技术规范》《栽培技术规范》等3部生产管理技术标准文本,形成统一管理规范,推动文旦柚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此外,依托合作高校共建文旦柚科技小院,以高产高效生态栽培技术为核心,建成5个绿色、生态、优质的种植示范基地。度尾文旦柚科技小院获批“福建省第六批科技小院”。
度尾镇还以仙游县获批省“科创中国”博士创新站为契机,开展“文旦柚提质增效”项目研讨,组织400余名柚农参加蜜柚绿色提质品改增效技术培训,培育出刘坤泳、余志成等一批“土专家”,形成人才“雁阵效应”。同时,深入实施“百个乡村CEO团队培育三年行动”,带动全镇文旦柚销售额大幅增长,2023年文旦柚产值上涨60%,柚农人均增收约7500元。
度尾镇与高校的校镇共建实践表明,通过整合高校科研、人才资源,能够有效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培育专业人才,完善产业制度,实现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随着校镇合作的不断深化,必将为地方农特产发展注入更强劲动力。
产业融合:激活共富“动力源”
暮色中的中岳共富工坊,45岁的李素英在分拣快递。她摊着三张单据:土地流转金存折、当日包装酬劳单、联营公司股权证。“过去种柚看天吃饭,现在月月领三份钱。”工坊墙上的电子屏实时跳动着数据:当日发货量2179件,带动农户均增收83元。
度尾镇党委正在把蓝图具象化。新建的数字中心监控平台闪烁着蓝光:“柚相邻”五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幅均超40%,低收入农户就业率达91%。更可喜的是去年有47名青年返乡,其中12人进入村级后备干部库。
“柚相邻”共富理念的核心在于打破产业壁垒,构建“农文旅商”全链条发展格局。在度峰,曾经闲置的利农大棚蔬菜基地,在溪畔农业的创新运作下,变身300亩朱顶红花海与农文旅融合示范基地。通过“稻花轮作”模式,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以“企业投资基建+租户租赁生产”的运营机制,吸引9家种植大户入驻,形成花卉种植、微盆景加工、农业观光研学的复合业态。这种模式不仅盘活了闲置资产,更通过“年化保底收益8%+绩效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让5个村集体共享发展红利,带动周边村民家门口就业,实现产业增值与农民增收的双向奔赴。
洋坂村全民共创“木兰溪畔乡野闲趣‘家宴村’”,创新性提出“五出”合作模式(政府出力、村民出屋、创客出智、文化出效、共富出彩),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驱动。该项目总投资1250万元、占地284亩,正分三期推进,一期古建修缮已具规模,主要以“家”“宴”“趣”为灵魂,通过“一心一街四区”(小镇会客厅、特色美食街、古村落居住区、田园云农业区、生态采摘园、休闲娱乐区)的空间规划,巧妙盘活古村资源,形成文化体验、休闲娱乐、生态旅游、社群服务与农业生产五大功能交织的田园社区。
镇政府完善基建并提供政策扶持,村民以房屋土地入股共享红利,创客通过“认领修缮”注入活力,深度挖掘家宴等在地文化价值。注册仙游县柚乡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将开发特色美食区、打卡拍照馆、农事体验(依托“田管家”平台实现点单式服务,将田园果园“搬回家”)等多元业态满足消费需求,带动村民通过出租、开店增收;形成从田园生产(云农业、采摘)到文化体验(古村、家宴)、旅游休闲(娱乐、拍照)、商业消费(餐饮、购物)的完整闭环,实现乡村振兴的共富目标。
在艺雕产业领域,海峡艺雕旅游城的共享直播基地与共富工坊成为产业升级的新引擎。共享直播基地以“5F工作模式”培育电商人才,将传统木雕工艺推向全国市场;共富工坊吸纳30余名闲散劳动力,让手艺人通过技艺实现稳定增收。全国红木制品数字化登记及质量溯源工程的落地,则为产业发展装上“数字引擎”,构建起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信任桥梁,推动艺雕产业向高端化、规范化迈进。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中,度尾镇“柚相邻”共同富裕先行先试示范片区正在描绘产业兴旺、民生殷实、城乡融合的共富图景,让千年古镇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郑志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