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丨在世遗古城,感受网络文学独特魅力

位于泉州西街的宋文圃宅,始建于1912年,入选福建省第一批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名录。如今,这座百年古厝摇身一变,成为了艺术空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览、消费。新华网发(林楷煜 摄)
新华网福州11月10日(程立葳 刘默涵)11月10日,2025年中国网络文学论坛在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开幕。当“大时代、大视野、大文学”的论坛主题,遇见“半城烟火半城仙”的海丝泉州,一场网络文学与“东方第一大港”的跨时空对话就此展开。
泉州与网络文学的缘分,早在20余年前便埋下了种子。2003年创立于泉州晋江的“晋江文学城”,已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原创文学网站之一。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泉州包容开放的文化特质,正是网络文学创作最需要的精神品格:既要扎根本土文化,又要接纳多元视角,让故事拥有跨越圈层的感染力。”福建省作协副主席、福建省作协网络作家分会主席、《诛仙》作者萧鼎如此评价。
位于本次活动主办地鲤城区的泉州古城,是泉州世遗项目核心承载区。漫步在泉州古城,繁华的街市上,活跃的新生业态与沧桑的千年古塔相互守望;蜿蜒的巷陌里,百年古厝里的网红打卡点与寻常人家的柴米油盐,交织出独具特色的泉州味道;不经意回头,望见的便是沉淀在一砖一瓦间的历史底蕴。
近年来,鲤城区锚定“世遗时代泉州海丝文化与活态古城整体传承发展”总体目标,不断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创新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路径,让这些千年文化遗产瑰宝,在精心呵护、活化利用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中外游客头戴簪花身穿华服,漫步于泉州古城,感受深厚的文化底蕴。新华网发(林楷煜 摄)

游客在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花巷89号的傅宅里拍摄写真照。建于1937年的傅宅,是南洋华侨文化与闽南传统建筑碰撞融合的代表。新华网 程立葳 摄

一位市民骑自行车在泉州古城的小巷里穿梭。泉州古城整体被纳入世界遗产缓冲区管理,老百姓生活在世遗古城里,最大程度留住传统韵味,打造“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人留乡愁”的街巷文化活样本。新华网 程立葳 摄

泉州古城深处的通政巷里,有着180余年历史的苏廷玉故居,变身“印记闽南文化驿站”,以“闽南戏窝子 古厝小艺苑”的定位,吸引众多游客到此沉浸式体验闽南文化。新华网 刘默涵 摄

近年来,泉州市以中山路为轴线,科学规划九大展示区和八个施工分区,系统推进173条传统街巷整治工程,有效提升古城保护与发展水平。(无人机拍摄)新华网发(林楷煜 摄)

泉州开元寺俯瞰图。(无人机拍摄)新华网发(林楷煜 摄)

抬头看,厝顶有戏出,泉州的精彩就在屋顶上。许多寺庙古厝的屋顶上,或是活灵活现的雕龙画凤,或是栩栩如生的吉祥瑞兽,或是天兵天将,又或是八仙过海。新华网发(林楷煜 摄)

位于泉州市鲤城区金鱼巷口的大幅剪瓷雕作品。新华网发(林楷煜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