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多举措推进助老爱老服务升级 市人大代表建议落地守护“夕阳红”
随着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如何让老年人享有更有品质、更有尊严的晚年生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记者10日获悉,今年以来,福州市相关部门积极采纳市人大代表建议,从“老年卡年检便捷化”到“农村老年助餐服务升级”,从“意定监护制度探索”到“乡镇养老院提质扩面”,通过数字化赋能、资源整合、制度创新等多维度举措,构建起多层次、可持续的养老服务体系,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愿景加速照进现实。
庆城社区长者食堂内老人排队打饭(资料图片)。
老年卡年检“零跑腿”
“以前年检老年卡要专门坐车去窗口排队,现在孩子用手机几分钟就帮我办好了。”家住鼓楼区的陈大爷对福州市新上线的线上年检服务赞不绝口。这一变化源于市人大代表郑书鸿提出的《关于方便办理老年卡年检手续的建议》。
福州市数字福州集团有限公司迅速响应,联合多部门打通数据壁垒,目前,支付宝App线上年审功能已正式上线,老年人或其亲属可根据自身情况,按照页面提示完成年审操作,彻底告别“线下排队难”。与此同时,为方便老年人了解敬老卡领取地信息,目前在e福州App上线“敬老卡领取信息查询”功能,帮助老年人精准定位就近领取点。
福州市数字福州集团有限公司在回复代表建议时表示,后续,将有序推进微信小程序、e福州App等线上年审渠道的审批与上线工作,其中,e福州App端的开发现已完成,待有关部门审核后预计在9月初上线,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便民理念覆盖更广。
守护老人幸福“食”光
中午时分,连江县门边村的长者食堂飘出阵阵饭香,老人们围坐在餐桌旁,边聊家常,边享用丰富可口的营养餐,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平日里为行动不便的老年朋友送餐,还能换积分免费吃饭。”村民林阿婆笑着说。这一场景正是市人大代表卞伟忠《关于积极发展农村老年助餐服务的建议》的生动实践。
市民政局以“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梯次推进、全面覆盖”为思路,整合农村闲置资源,打造“长者食堂+学堂+医养”的复合型助餐服务点。在资金保障上,市本级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村长者食堂,在享受社区长者食堂同等30万元建设补助的基础上,再按每个示范30万元标准予以补助,并创新推出“慈善冠名”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目前,全市141家农村长者食堂中,86家融合学堂服务,34家提供医疗康复、老少同乐等延伸服务。其中,连江县门边村的长者食堂动员本村政府兜底保障对象参与送餐获积分兑换免费就餐机会,罗源县廪头村长者食堂利用食堂空地种植养殖降低食堂运营成本,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并推广。
市委社会工作部同步发力,通过组建助老志愿服务队、举办“夕阳红”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推广“时间银行”积分兑换等举措,为助餐服务注入可持续的公益力量。
探索化解“老无所依”
“意定监护”是民法典赋予成年人的一项重要权利,但对于无子女或子女无法履职的老年人,如何确保监护协议不被滥用?市人大代表郑书鸿在《关于引入社会监护机制建立老年意定监护监督机制的建议》中直击这一痛点。
市民政局与市司法局联手破题:一方面,指导福州达心愿社会监护服务中心完成了社会组织登记,鼓励引导有意愿的组织机构发展老年人意定监护服务业务,优化社会监护人组织登记流程;另一方面,福州市公证机构累计办理16例意定监护公证,并建立案例库总结经验。市司法局、公证机构还深入社区普法,破解公众认知度低的难题。
“目前面临的挑战是,意定监护通常在被监护人失能后启动,此时被监护人已无法直接监督监护人的行为,而监督人即使发现监护人存在不当行为,也可能因缺乏有效的监督权限而无法及时干预,难以有效维护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市司法局在回复代表建议时表示,“我们正积极呼吁加快意定监护制度的立法进程,同时向司法部、中国公证协会等反映,制定办理意定监护公证指导意见,明确公证机构在意定监护协议公证中的职责和操作规范。”
据悉,福州市正探索“协议公证+社区走访+多部门协同”的监督路径。例如,社区居委会定期走访签约老人,司法部门提供法律支持,民政部门动态跟踪案例进展,形成监督防范闭环。
乡镇养老院提质扩面
为破解乡镇“养老难”问题,市人大代表王艳提出《关于推动我市乡镇养老院建设的建议》,建议通过强化资金保障、优化布局规划、深化医养结合、创新“公建民营”模式等举措,全力推进乡镇养老院建设。
记者了解到,市民政局已指导县(市)区完成养老设施专项规划,全市近年来共新建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16家,2025年度计划再提升改造罗源县霍口乡、闽清县池园镇、永泰县霞拔乡等3家乡镇敬老院。
在资金保障方面,福州市将农村养老设施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省级对转型升级的乡镇敬老院,按项目总投资的50%标准给予补助,最高可达300万元;市本级对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按新建项目每个200万元,提升项目每个100万元的标准给予奖补。目前,已下达省、市补助资金3600万元。
“我们以多种模式推进医养结合,鼓励较大规模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较小规模养老机构按规范开设医务室,或与附近的医疗机构协议合作,实现‘养中有医’。目前,非五城区已有16家乡镇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签约合作107家,实现乡镇已运营养老机构签约合作率100%。”市民政局在回复代表建议时介绍,全市非五城区的66家乡镇公办养老机构已全部采用“公建民营”模式,引入社会力量提升服务,对非护理型床位每年补贴2200元、护理型床位每年补贴2800元,并加强监管,以等级评定为抓手,大力推动乡镇养老机构服务标准化、规范化。(记者 李晖/文 石美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