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福州新起点上再出发
7月31日,福州市召开湿地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现场分享了获颁国际湿地城市证书的喜讯,并全景式地展现了福州在国际湿地城市创建中的创新实践与丰硕成果。
闽侯塔礁洲湿地公园。记者 林双伟 摄
拿下国际性认证,凭什么?
福州2023年正式启动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工作,湿地保护各项指标均达到国际标准。
从数据上看,福州湿地面积19.42万公顷,湿地率15.14%,约占全省湿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位居全国滨海城市前列;拥有1处国际重要湿地,8处省级重要湿地,湿地保护率55.33%,高于国际湿地城市的认证门槛。
福州之所以能接住这个“金招牌”,更深厚的底气来自持之以恒的全方位守护——
立法先行。福州着力推动湿地保护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在全省率先颁布实施《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恢复和利用。目前,全市已出台16部湿地保护相关管理办法。
智慧管护。全面推动治水向“智水”转变,构建“两中心、一张图、两平台”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水资源管护总体架构,已形成城区内河一网多片、闽江流域一线多点、龙江流域一江四溪、敖江流域一线二库的数字孪生总体布局。
陆海统筹。制定“一带两溪多流域”规划格局,构建了生态保护、生态治理、水系修复和人居环境整治可持续发展的四层生态保障体系。提前全面完成省委、省政府下达两年31867亩互花米草除治总任务,获评“全国美丽海湾保护建设优秀案例”,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治理和(红树林)生态修复经验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及经验做法推广清单”。
经过多年努力,在今年7月23日—7月31日《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期间,福州被正式授予“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成为中国9座新入选城市之一,也是福建省唯一入选城市。
保护湿地,给福州带来了什么?
在福州,湿地保护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已深刻地影响了城市发展。800多万常住人口与15%的湿地不仅友好共存,更是和谐共生。
通过开展内河水系综合治理,福州内河水质得到显著提升。目前,福州城区黑臭水体已全部消除,121条河道建成开放,基本实现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目标。
湿地保护也让城市拥有更多的绿色空间,这正是国际湿地城市评选中的关键内容。西湖公园的整体面积增加到78公顷;建成1395公里全域绿道网络、1500多个公园,开通5条水上航线,“推窗见绿、出门进园、行路见景”成为现实。
科普资源越发优质丰富。全市打造福州规划馆、闽江河口湿地博物馆、三江口植物园、海洋博物馆等多处湿地类型宣教场馆,依托各类自然保护地、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城市公园建立200余处科普基地,并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
就业机会增加。滨海湿地成就了福州的生态产业。福州渔业产值连续30年稳居全国第一,水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二。重要湿地开展退养还湿并安置就业,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之前养殖农户提供湿地专职管护员、协管员岗位,有力实现生态补偿带动。
解锁名片后,有啥新动作?
“一直以来,福州都把湿地保护工作放在城市工作的突出位置。”福州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丘志强说,对福州而言,“国际湿地城市”认证不是“完成时”,而是新起点——要在更大格局下一步一个脚印地谋划未来,推动福州生态保护持续向好。
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分级分类管控。福州将进一步完善各级湿地保护机构体系,实施分级分类管控模式,明确不同类型、不同区域湿地的管护主体与标准。规范湿地标识管理,公示管护信息,建立湿地评价制度,压实各级政府和部门责任,推动形成层层落实、齐抓共管的湿地保护工作格局。
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湿地保护布局。启动新一轮市、县湿地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以科学规划为指引,有序开展湿地保护工作,保障闽江流域国控断面Ⅱ类水质比例达到90%以上,干流达到100%,县级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构建全域覆盖、系统完善的湿地保护格局。
推进生态修复与合理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统筹海岸带治理,分阶段推进美丽海湾创建工作,计划建成并巩固提升国家级美丽海湾不少于2处、省级美丽海湾不少于4处。
下一步,福州将出台《福州市国际湿地城市提升方案(2025年—2031年)》,高质量通过2031年湿地城市续期认证。(记者 蓝瑜萍 实习生 林子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