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县:朵朵“金伞伞”绽放山林间
东南网7月9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罗昱伦 通讯员 林伯郊 颜志强)盛夏时节,走进位于大田县梅山镇沈口村的盛源农场仿野生灵芝种植基地,一朵朵色泽光亮的紫灵芝在林间静静绽放,清香扑鼻。
“这是村里第一次尝试种植紫灵芝,长势很好,8月即可采摘。”该农场负责人陈高颁说,今年3月,他和村民一起流转了30亩生态公益林,用于种植紫灵芝。
这个曾经“守着好生态,却难富口袋”的小山村,正因一朵朵灵芝悄然发生改变。
沈口村现有人口1219人,全村近1.9万亩的土地中,林地就占了1.6万多亩,耕地只有600多亩。过去,村民多以传统农业为生,村集体收入微薄。
“山再绿也换不来钱,村民只能守着青山过苦日子。”沈口村党支部书记陈长植感叹,村里有生态公益林941亩、天然林384亩,生态公益林只能“看”不能动,如何将沉睡的森林资源转化为资产,让村民、村集体持续增收,成为困扰村干部的难题。
“既要唤醒青山,又要鼓起荷包,发展林下经济是个好办法。”通过先后前往沙县、尤溪、清流等地考察,陈长植发现,沈口村湿润的气候和深厚的腐殖质土壤十分适合灵芝的生长。于是,他与陈高颁等村民一起成立盛源农场,探索“生态保护+林下经济”发展模式,通过镇政府牵头、农场出资、村集体以废弃厂房入股分红的方式,在不损害林业资源的基础上,依托生态林等自然资源,构建仿野生灵芝生长环境,打造高品质椴木紫灵芝种植基地。
农场首批采购菌棒、菌袋1万多个,采用传统椴木栽培技术,通过科学控温、保湿、遮阳等方式培育高品质灵芝。“农场与清流仙芝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引入菌种优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种植技术,在提升灵芝产量与品质的同时,保护林地生态平衡。”陈长植介绍,林下种植灵芝不仅不破坏原有植被,仿野生环境与椴木栽培技术还赋予了灵芝高活性成分,产出的灵芝药用价值高,食用口感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纯天然的灵芝更符合消费者的健康需求,附加值更高。”陈长植仔细算了一笔账,一根菌棒能产1~2.5公斤鲜灵芝,2公斤鲜品可制成0.5公斤干品,每公斤售价600元至1000元,后续还能开发灵芝孢子粉、切片等深加工产品,效益可观。
灵芝在市场中展现出的大活力,为小山村带来了大变化。尝到“甜头”的村民又将目光转向了另一个特色产业——红菇。
“采摘红菇如今已成为村里林下经济的另一项重要收入来源。”陈长植介绍,2024年,沈口村依托自身丰富的天然阔叶林资源,积极与高校开展产业合作,共同推进红菇培育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专家对现有林木实施科学抚育管理,精准伐除不适宜红菇生长的宿主树种,精心保留并培育适合红菇生长的小苗木。同时,高密度补植米槠、丝栗栲、红锥这3种适宜红菇生长的壳斗科树种,并通过林下清灌、腐殖层调控以及孢子液喷洒等一系列技术手段,有效促进红菇自然扩繁。
“红菇作为村里的传统产业,长期以来一直依赖自然繁育。”陈长植介绍,野生红菇价格高昂,每公斤可达1600元至3600元。然而,在自然繁育的条件下,红菇产量较低,目前整村年产量仅为250公斤。通过引入人工干预措施,今年红菇自然出菇率有了明显提高。经初步统计,天然阔叶林中的红菇产量提升了20%~40%,逐步形成稳定且可持续的产出模式。
如今,被绿色生态环绕的沈口村通过林下“掘金”,唤醒了青山,带富了村民,用实际行动将生态禀赋转换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