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减重门诊”火了 你享“瘦”了吗?
“虾、白菜、瘦肉、土豆、糙米……原来减肥也能吃得这么丰盛!”省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端着餐盘,惊喜地发现食堂最近新推出了轻食减脂餐。
2024年,国家16个部门联合启动了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今年3月,全国两会上,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推介”体重管理门诊,医学减重火了一把。在福州,不少医院积极开设“减重门诊”,甚至对食堂“下手”,想方设法帮人们科学减重。
医护人员餐桌悄然开始改变
在省人民医院,这场“减重革命”不仅惠及患者,更从医护人员的餐桌开始悄然改变。
在医院员工食堂里,临床营养科医师精心制定轻食减脂餐。记者看到,轻食减脂餐每份包含6种到8种不同食材,低盐低脂,严格把控热量,让“管住嘴”变得简单又美味。
“算是一种‘医者先自医’的实践。”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希望能通过减脂餐帮助职工建立健康饮食习惯,控制饮食整体热量和脂肪摄入,从饮食的角度控制体重,促进健康减重。而员工食堂推广成熟后,考虑推广到患者食堂,让患者和家属也能吃到减脂餐,让科学减重的理念通过一餐一饭深入人心。
值得一提的是,医院从2013年就开始开展减重工作。2022年8月,省人民医院“肥胖多学科联合门诊”就已开诊,采取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为超重及肥胖代谢病患者提供一站式中西医结合诊疗平台。
今年3月7日,在此基础上,医院体重管理中心(肥胖防治中心)正式开诊。中心负责人——内分泌代谢病科叶彬华主任介绍,中心以病人为中心,依托多学科专家团队,构建“病情评估+营养指导+运动指导+传统中医疗法+药物治疗+‘多对一’长期随访+必要时减重手术”等在内的一站式中西医综合诊疗新平台,助力患者从根本上预防肥胖及并发症的发生。
中医帮助患者半年甩掉36公斤
在这场减重热潮中,中医减重凭借其独特魅力,成为许多人的选择。
“今年3月,我们在中医减重门诊丰富经验的基础上,正式开设减肥多学科整合门诊。”福州市中医院减肥多学科整合门诊仲宇副主任医师介绍,该门诊开设后,来院减重患者数量翻番。
据介绍,减肥多学科整合门诊整合内分泌科、营养科、针灸科等多学科资源,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肥胖患者提供个性化体重管理方案。
此前,小陈姑娘就经过“中医减肥组合拳”变身“轻盈女神”。
小陈今年25岁,因长期久坐,缺乏运动,体重悄然攀升至82公斤,经计算BMI(身体质量指数)达到29.1,且患有中度脂肪肝。半年前,苦恼不已的小陈选择了中医减重。
仲宇医生接诊后,为其制定了一套个性化的综合减重方案,涵盖中医调理、饮食调整、运动指导和心理支持:
首先是中医介入。他为小陈安排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食欲和新陈代谢。此外,配合艾灸改善脾胃功能,并定期进行推拿按摩辅助等。
接着,在医生指导下,小陈开始调整饮食,争取多在家享用健康餐食,在外就餐时学会挑选低热量、高营养的菜品。
在坚持一个月饮食调整后,仲宇医生适时加入身体活动指导,让小陈逐步摸索出特别契合自身的运动方式,如每天抽出时间进行快步走。
此外,心理支持很重要。在艰难的体重管理过程中,小陈收获了医生、家人和同事的鼓励与支持,这让她更加自信和坚定。
经过半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小陈不仅甩掉了赘肉,更收获了健康,她成功减重至46公斤,BMI降至21.2,顺利回归正常范围,脂肪肝也得到了改善,整个人看起来更加精神和健康。
“中医减重的优势在于几乎没有副作用。”仲宇医生介绍,中医特色治疗技术包括针刺疗法、艾灸辅助、中药调理、推拿按摩等。以针刺疗法为例,通过针刺特定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中脘、天枢等,调节人体经络气血的运行,抑制过旺的食欲,调节胃肠蠕动功能,促进代谢,从而达到减重目的。不过,他也提醒,体重管理是一场持久战,其间科学有效的方法以及持之以恒的努力缺一不可。
老年“胖友”不躺平 减重同时收获健康
步入老年,不在乎身材了,是不是就能忽视超标的体重呢?福建省老年医院“减重门诊”林婷副主任医师果断摇头:“当然不是!体重管理还关乎健康,临床上许多老年人慢性病的发生、加重,都是肥胖埋下的‘雷’!”
为帮助银发族攻克体重难题,福建省老年医院整合多学科资源,由内分泌科牵头,专门开设了老年减重特色门诊。65岁的王依伯就是这里的“成功案例”——在门诊指导下,在刚刚过去的短短一个月,他甩掉了12斤赘肉。
和不少老年人一样,王依伯是被慢性病“逼”来减重的。患有高血压的他,最近又查出血糖偏高和脂肪肝。到内分泌科就诊后,医生一看数据:身高1.63米、体重80多公斤,BMI超过30,属于肥胖人群,当即建议他到“减重门诊”对症下药。
可减重谈何容易?王依伯既“管不住嘴”,又“难迈开腿”。他瓜子花生不离手,零食越吃越上瘾;膝关节痛得腿发软,走路久了都费劲;还担心减重会让肌肉流失,加重肌少症。针对这些困扰,林婷医生为他制定了一套“见招拆招”的减重方案:
在饮食方面,把高热卡零食替换成西红柿、黄瓜等低糖食物;戒掉顿顿不离的老火汤,改成喝水;红烧肉照吃不误,但得控制分量“聪明吃”。运动也有“巧办法”,举小哑铃、慢悠悠散步,这样的抗阻力运动搭配有氧运动,既能保住肌肉量,又不给膝盖添负担。每天分时段动起来,早上陪老伴遛弯买菜,步数不知不觉就达标。减重期间,老伴化身“贴身监督员”。
一个月后,王依伯就变轻了,裤腰带紧了两格,血糖仪数值回归正常,血压值也改善了。
林婷医生借此给更多老年“胖友”打气:“别总说‘年纪大了减不动’!代谢慢、习惯难改、怕丢肌肉,都有办法应对。健康减重,啥时候开始都不晚!”
“小胖墩”痛风发作 多学科团队来“破局”
在儿童肥胖问题越发严峻的当下,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儿科郑少娟副主任医师深感忧虑的是:“不少家长存在误区,有的把孩子白白胖胖视作可爱,还有人坚信‘小时候胖点没关系,长高自然就瘦了’。”但事实是,儿童肥胖不仅易引发脂肪肝、性早熟等疾病,还会对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且长高后能自然瘦下来的孩子只是少数。
今年3月,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创新推出全生命周期体重管理门诊。该门诊由儿科、妇产科、成人内分泌科牵头,组建三支多学科团队,每周三、四、五轮流坐诊,针对不同人群量身定制健康方案。4月底,一场涉及儿科、内分泌科、临床营养科、中医科等多学科的联合干预行动,围绕一名重度肥胖的11岁男孩开启。
“孩子从小就壮实,体重随着年龄增长猛增。”男孩妈妈无奈地向医生描述。尽管父母体重正常,但身高1.67米的男孩,体重竟达136.5公斤,BMI高达48.3,远超24的肥胖标准线。深究背后原因,溺爱成了“隐形推手”——在爷爷奶奶的全方位照料下,男孩食量是同龄人的两倍,喜欢炸鸡腿、爆米花等高热量和二次加工食品,还常喝奶茶等含糖饮料。体重超标导致他不爱运动,代谢率随之下降,形成恶性循环,甚至连胃都被撑大。沉重的身体负担不仅让他行动困难,更引发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厌学情绪日益明显。经检查,男孩已出现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前期)、脂肪肝,甚至经历过两次痛风发作。
面对这样的复杂情况,多学科团队迅速制定初期减重方案。在运动选择上,考虑到男孩体重基数大,医生建议优先选择游泳、快走和深蹲等低冲击训练,避免跑步对关节造成损伤。在心理疏导上,郑少娟医生强调:“孩子都渴望被认可,多鼓励能有效增强他们的减重信心。”此次减重计划将稳步推进,预计用两到三年时间帮助男孩达到理想体重,避免因减肥过快导致反弹。
据了解,目前福州有多家医院采用多学科协作模式开设“减重门诊”。这样的门诊单次诊金为500元,但一站式就医模式省去了患者辗转多个科室的麻烦,让诊疗更高效。
专家特别提醒,科学减重需循序渐进,成功减重后更要警惕“体重循环”。体重反复波动不仅会降低基础代谢率,还会对心血管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其健康风险甚至高于单纯肥胖。(记者 朱丹华 陈丹/文 受访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