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干预天气如何趋利避害?福建出台条例下月起施行
新华网福州11月27日电(蒋巧玲)《福建省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12月1日起施行,这是福建省首部专门规范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地方性法规,标志着该项工作迈入法治化、规范化发展新阶段。
27日,福建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省气象局副局长吴德辉介绍说,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台风、暴雨、干旱、冰雹等气象灾害频发,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较大。人工影响天气作为防灾减灾、水资源保障、生态保护的重要手段,在粮食安全、森林防灭火、水库增蓄水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次条例的颁布实施,是福建统筹发展与安全、破解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有关难题的重大举措。
据介绍,条例共五章三十六条,包括总则、规划建设与组织实施、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置、法律责任、附则等五个章节。条例立足福建实际,强化协同效能,将“政府主导、统筹协调、科技引领、安全规范”原则法定化,对人工影响天气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利用空中云水资源;要求健全人工影响天气跨区域、跨部门协同作业机制,重点推进跨省人工影响天气联防协作,加强与相邻省份在联合监测预警、协同作业、技术研究和交流等合作,增强防灾减灾共赢效益。
条例聚焦关键环节,强化全链条管理。条例从工作机制、规划建设、组织实施、安全监督,到应急预案和突发事件处置,构建了全流程管理体系,填补了福建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制度空白。同时,重点强化了作业点的建设与保护,规范了作业全过程管理,并着力破解作业装备、弹药在存储和运输中存在的难题,确保作业安全、高效。
此外,条例还注重推动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明确提出支持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人工影响天气领域的应用,推动作业装备和技术升级。同时,要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聚焦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云水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趋利避害的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