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再生稻生产现场会在浦城举行 共商提质增效良策

农机在田间作业。新华网 林晨 摄
金秋时节,在“福建粮仓”福建省浦城县的田野间,收割机正开足马力抢收第二季再生稻。这片繁忙的丰收图景,近日成为全国再生稻生产现场会的生动窗口,向与会的农业专家展示着“一种两收”的高效模式。
25日,全国再生稻生产现场会在福建省浦城县举行。来自全国多个省份的农业部门代表、科研院所专家以及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先后参观了当地多个再生稻全程机械化及高效种植模式的示范基地。

与会人员在浦城县石陂镇案山下村再生稻全程机械化高产示范片观摩。新华网 林晨 摄
再生稻,即头季水稻收获后,利用稻桩上的休眠芽萌发成穗再收一季的“一种两收”种植模式,是南方光温资源“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地区节本增效、挖掘粮食增产潜力的有效途径。
在浦城县石陂镇案山下村的示范田里,第二季再生稻正值收获。只见收割机在田间平稳行进,稻桩上萌发的再生季稻穗颗粒饱满。浦城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郑莉介绍,这片示范田采用了头季机收精准留桩、再生季定量施肥等关键技术,确保第二季产量。配套的农事服务中心提供了从工厂化育秧、统一机收到稻谷烘干的全链条服务,让精细化种植有了坚实保障。
作为全国产粮大县,浦城2025年再生稻种植面积已达10万亩,居全省首位。通过“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的系统融合,当地再生稻平均亩产已从2020年的866公斤提升至2024年的1071公斤。在莲塘镇山桥村,现场展示的“稻—再—油”模式——再生稻收获后接茬种植油菜,让土地周年利用效率和亩均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
本次现场会的技术研讨聚焦再生稻“一种两收”模式的实际效益与发展瓶颈。福建省农科院研究员姜照伟援引调研数据指出,我国南方稻区现有的1.6亿亩单季稻田中,有5000万亩适宜种植再生稻。他分析,通过针对性技术改良,将再生季平均单产普遍提升至每亩300公斤,这片区域理论上每年可增加稻谷产量150亿公斤。
面对机收碾压导致再生芽损伤、产量不稳等共性难题,各地也分享了应对之策。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和种业管理处处长郑永利介绍了在筛选抗碾压品种、优化收割机履带和规范操作等方面的探索;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袁忠贤则重点介绍了本省在“良机”应用方面的实践,通过筛选窄履带、差速转向等3种再生稻收割机,将机收碾压损失率有效控制在15%以下,实现了再生稻生产的节本增效。
对于再生稻的未来发展,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吕修涛提出,要重点把握五个方向:一要“定好位”,在不影响双季稻和油料生产的前提下精准布局;二要“找好地”,科学规划适宜种植区域;三要“育好种”,选育耐高温、高产优质的专用品种;四要“配好机”,研发推广低碾压率收割装备;五要“用好技”,集成推广精细化管理技术,全面提升单产水平。
本次全国再生稻生产现场会由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全国农技中心主办。(陈丹 林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