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福建科技创新“硕果”如何“保质保量”?
人民网福州10月23日电 (林铭贤)白羽肉鸡种源打破国外垄断、福耀玻璃荣获中国质量奖、宁德时代实现福建省“中国工业大奖”零的突破、“截短的人乳头瘤病毒16型L1蛋白”发明专利荣获中国专利金奖……
发布会现场。实习生 郑舒尘摄
23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福建省科技创新的五年“成绩单”,其间的一个个科创“硕果”备受瞩目。
“十四五”期间,福建省注重“抓源头”,高质量科技供给“保质保量”。在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福建省实施工业科技创新和科技重大攻关行动,五年来组织实施95个省“揭榜挂帅(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和超过1.5万个省级科研项目。同时,优化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方式,以此强化基础研究,五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5079项,经费超过30亿元,立项数连创新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是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福建全面铺开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探索“先使用后付费”等新模式,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超20%。
“十四五”期间,福建省注重“强主体”,企业科创“有声有色”。一方面,福建壮大创新企业群体,从2020年至2025年,全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长24%;培育了37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54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另一方面,福建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完善企业研发投入财政奖补政策,五年来累计为11433家次企业提供42.5亿元的研发投入分段补助;约有6.8万家次企业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3100亿元;累计发放“科技贷”超过450亿元,全社会R&D投入增幅持续高于GDP增幅。
此外,福建持续驱动产业集群发展,全省拥有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20个超千亿产业集群,以及16个国家级和60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比2020年提高10.3个百分点。
“十四五”期间,福建省注重“优平台”,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厚植新优势。过去五年,福建省新建翔安、海峡、刺桐、鹭江4家省创新实验室以及宁德时代创新实验室绿色超算中心;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提出全球首个海洋碳中和国际标准,合作网络扩展至全球35个国家(地区)的104家机构;新增1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31家国家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与此同时,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聚集了全省约82%的高新技术企业、73%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69%的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全省7个国家高新区年营业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
“十四五”期间,福建省注重“聚人才”,充分释放人才第一资源新动能。五年来,福建省实施“八闽英才”培养计划和省引才引智计划,遴选特级后备人才16名、产业领军团队85个、“雏鹰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47名、“双创之星”97名;完善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出台《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服务乡村振兴的若干措施》,“十四五”以来,累计选认省级个人科技特派员达12099人次,团队科特派4006个,法人科特派17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