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福州高新区!
乌龙江畔 旗山脚下
一片热土在时代浪潮中崛起
科创潮涌 产业勃兴
一座新城在改革征程中腾飞
这就是福州高新区
因创新而生 向未来而行
福州高新区全貌
1
三十年前 这里是芦苇摇曳的荒滩
风过之处 只有野草与泥沙相伴
三十年后 这里是高楼林立的科技新城
目光所及 皆是创新与活力的交响
1991年 这里获批国家级高新区
以“一区三园”架构起步
在闽江之畔播下科创火种
2012年 它的管理范围再度拓展
正式形成“一区七园”格局
从5平方公里到196平方公里
从寥寥数企到2.3万家企业入驻
数量的跨越 是产业集群壮大的见证
闽都创新实验室
闽都创新实验室里 科研人员伏案攻关
每一次实验 都在突破屏障
东方电气(福建)创新研究院中
漂浮式海上制氢平台“东福一号”问世
打开了低成本绿氢生产的新大门
漂浮式海上制氢平台“东福一号”
中科芯源的透明荧光陶瓷LED技术闪耀全球
凝聚着“中国智造”的力量
这里 一批科研成果站在了全国乃至全球前列
千瓦级KCOB光源模组规模化量产
无人机智能机库竞逐低空赛道
全球每4个监控摄像机外罩 就有3个出自富兰光学……
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
福州高新区用实干争先
在世界创新版图上刻下了“福州坐标”
福建中科芯源光电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在加工荧光陶瓷片
2
在打造新质生产力先行区的道路上
福州高新区步履铿锵 勇立潮头
460多个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在此集聚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200件
截至2024年底
扎根在这里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超2500家
约占福州省的18%、福州市的54%
这些亮眼的数字
便是“高新”成色的最好证明
福建吉特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近年来
福州高新区还深化与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
福州大学城高校的协同共建
让实验室与车间的距离 缩短到“一条马路之间”
中科院海西研究院金属3D打印技术落地转化
国锐中科实现千万元产值
吉特瑞生物研发全球首个贝壳原料高端植入型医疗器械
这些都是创新的种子拔节生长的强音
技术人员在企业生产车间内研发产品
保利通信福州高新科技产业园里
2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此扎根 投产率达85%
“榕创汇”无人机小镇里
10余家低空经济头部企业集聚
“上午设计图纸,下午楼顶试飞”成为常态
新质生产力培育中心内
无人机智能机库项目即将投用
科技创新的活力在这里持续迸发
不断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3
在福州高新区
营商环境是“金字招牌”
高效服务是“制胜法宝”
2024年和2025年
福州高新区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开发区营商环境百佳案例》
2024年首次进入中国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
这些成绩的背后
是“以企业为中心”的不变初心
福州高新区建成全省首个科创金融服务基地
这里推行“并联审批、并联验收”
保利通信高新科技产业园项目的竣工时间提前了15个月
创造了“高新速度”
这里打造全市首个“高效办成一件事”审前服务专区
一件事“一套流程” 一扇窗“一次办结”
让企业办事“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
这里成立全省首个县区级金控平台
建成全省首个科创金融服务基地
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
福州高新区行政服务中心“高效办成一件事”窗口
“企业未到,服务先行”
是福州高新区对企业的承诺
在这里 90%的供应链需求可以在园区内闭环解决
“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生态
让企业研发成本大幅降低
发展信心持续增强
4
不临海 却心怀“向海图强”的梦想
无海岸线 却在海洋经济的蓝海中“淘到了金”
这也是福州高新区的魅力所在
2024年 福州高新区实现海洋经济产值20多亿元
276家海洋经济相关企业集聚
用科创优势打破地理条件限制
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海洋装备制造等领域多点开花
为赋能产业发展 福州高新区还建立领导挂钩服务机制
统筹多部门形成“一盘棋”格局
为入驻的海洋经济企业减免租金
用政策红利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福建分中心
不仅如此
福州高新区还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侯保荣等高端人才
落地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福建分中心
构建“专利审查协作中心+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双核驱动格局等
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智慧动能”
福州长乐外海海上风电场
企业身在福州高新区 触角却延伸到海上
在福州长乐外海海上风电场项目中
永福股份为我国海上风电走向深远海
提供优质解决方案
蓝昊肽等企业深耕海洋生物医药领域
让“蓝色资源”变成“金色产业”
为“海上福州”建设贡献了“高新力量”
5
“左旗右鼓,全闽二绝”
旗山山势逶迤如展旗 与鼓山隔江对望
瀑布群错落 千年古寺隐于山间
这样的好山好水孕育了古今英才
“六朝大老”林春泽便出自于此
他不惧威权敢直谏
疏解同僚之困 又平倭兴教化
以耕读传家的林氏
创造了“父子孙孙世进士”的佳话
江口村人宋鸿图
在殿试中以一招“魁星踢斗”显急智
被光绪帝钦点为武状元
五四文坛上 从南屿镇新联村走出的庐隐
写下《海滨故人》《象牙戒指》等诸多著作
茅盾赞她是“五四”女作家中
注目在革命性社会题材的第一人
双院士文化馆
溯古及今
这里还走出了两对父女院士
小麦遗传育种学家庄巧生
一生致力于攻克粮食生产顽疾难关
化解锈病倒伏危机
被农界盛赞为“世纪麦翁”
其女庄文颖秉承父志深耕微观
探寻微生物界的未知密码
推动世界真菌学科的发展
从尧沙村走出的院士唐仲璋
因见血吸虫病患者之苦
立志钻研 开拓了中国寄生虫原生物学
女儿唐崇惕与父同行 走遍大江南北
用科学守护生命健康
四位院士、两对父女
传承的是治学的严谨
更是守护家国的赤子情怀
6
在福州高新区绽放光彩的
还有文化瑰宝和红色基因
镜江宋氏宗祠里 砖木结构雕梁画栋
九层藻井聚音 盘龙石柱显威严
这里是唐名相宋璟后裔聚居地
“奉旨祀典”“乡贤宋公祠”的石碑承载千年家风
宋氏宗祠
水西林街区中 明代官家府第沿街排开
灰瓦黑漆门 八字马头墙高耸
木梁雕镂巧 窗扇花格纹样精
闽都文化的魅力
在一砖一木间静静流淌
水西林百米古街留住历史味道
茂田村里 “第六面红旗”高高飘扬
1945年 中共福建省委电台隐于溪里山红洞
两年间上传下达了许多重要文件
如今 福建省委电台旧址纪念馆已建成
图文展板、实物陈列、场景复原
重现峥嵘岁月
党建主题公园、革命老区村标志等矗立村中
红色资源化作生动教材
引领后人传承红色基因
7
这里还是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福州高新区综合医院(一期)建成后
每年可服务1万名住院患者、30万名门诊患者
填补了区域医疗的短板
这里还建设了30家村卫生所
形成农村地区“15分钟健康服务圈”
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为了创造优质的教育资源环境
福州高新区推动建平中学新校区投入使用
解决海西园片区的初中学位需求
建平中学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公办幼儿园数量从1所增至21所
公办率从9.08%提升至64.24% 普惠率达95.82%
实现了从“入园难”到“上好园”的巨变
南湖公寓
这里还建设了区域最大的蓝领公寓——南湖公寓
可容纳1.2万产业工人和青年人才入住
让人才“住得安心、舒心、放心”
创新园一期
这就是福州高新区!
从芦苇荒地到科技新城 它书写了蜕变的传奇
从创新萌芽到产业集群 它彰显了“高新”的担当
未来
它将继续聚焦“高”“新”两篇文章
争当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排头兵、先锋队
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福州实践
贡献更多“高新力量”
文字:龚智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