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樟湖镇:一江碧水映照转型之路
去年12月,随着最后一个网箱被拆除,福建南平樟湖镇的渔民高孝文和邻居们彻底告别了祖辈相传的“水上生活”。
9个月过去,这片近3万亩的闽江水域恢复了宁静,水质变清了,而高孝文也在岸上承包了60亩烟田,开始了他的新营生。
从“靠水吃水”到“靠水护水”,樟湖镇272户渔民正在探索新的生计,闽江的生态也随之改善。
破题:生态账与经济账的“双重考验”
樟湖镇坐拥2.9万亩水域,网箱养殖曾是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然而,高密度养殖带来的饵料沉积、鱼类排泄物增多,导致水葫芦泛滥,闽江水质持续恶化。
“刚开始肯定比较排斥,养了这么多年鱼。”高孝文坦言,“很多人即便补偿有点高,还是不想拆,因为拆了以后饭碗就没了。”
如何让272户渔民心甘情愿“上岸”?樟湖镇给出的答案是:充分的时间准备、合理的补偿标准、扎实的转产帮扶。
从2024年3月启动到12月完成,樟湖镇用“硬治理+软着陆”的方式,让这场清退行动变成了一次温暖的转型。全镇55名干部与7名区抽调工作人员组成8个工作组,每晚会商研判,有针对性地解决养殖户疑虑。
攻坚:从“推销员”到“服务员”的全员上阵
最难的是销鱼。2538万斤存鱼如何在短时间内销售一空?
樟湖镇党委书记、镇长带队变身“推销员”,前往浙江、广东等地开拓市场,邀请外地客商实地考察闽江鱼类品质。班子成员当好“组织员”,联系各部门开展政策宣传。机关干部化身“服务员”,120天不休息、24小时轮班值守,协助装车称重、登记销售。
“夏季我们凌晨5点就开工,错开高温和雷雨时间。”樟湖镇镇长纪贵生介绍,为了加快拆除进度,全体干部齐做“敲门员”,逐户核实存鱼情况,量身定制售鱼策略。
数据显示,从2024年6月到12月20日,樟湖镇成功销售网箱存鱼2538万斤,发放网箱清退补偿及奖励资金1.1亿多元。
转型:从“单一养殖”到“多元发展”
清退不是目的,转型才是关键。
根据南平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延平区人民政府、南平市烟草专卖局争取了200亩烟叶种植指标。高孝文承包了60亩地,从渔民变成了烟农。“第一年投入大,但烟草站包收购,价格定好了,心里踏实。今年总共收到26.67万元。”
在香山村,陆基工厂化养殖项目即将建成投产,采用循环用水技术,预计能解决数十个就业岗位。白鸽岛依托独特的闽越崇蛇文化,正在打造集文化体验、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路线。18户退养户成为江面保洁员,从“污染者”变成了“守护者”。
截至目前,272户退养户中已有231户实现转产转业,另外41户也有了明确的就业方向。
长效:从“治标”到“治本”的绿色守护
网箱清退后,如何确保不反弹?
樟湖镇建立了“三位一体”的长效管护机制:每年投入140万元实施物业化管护,2024年打捞垃圾9500余吨;在与周边县市交界的4处水域建立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全天候监测;落实“村村交水”制度,配备便携式水质监测仪,确保每月水质稳定达标。
生态改善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闽江水质恢复到Ⅱ类标准,镇村污水收集率从64.3%提升至85.7%,提升了21.4个百分点。
“清退工作提前半年完成,水质明显改善。下一步要把‘一江水’的文章做好,2.9万亩水域要发展生态旅游,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纪贵生满怀信心地说。
傍晚时分,闽江水面泛起粼粼金光。退养渔民高孝文在烟田里忙完农活,望向那片曾经网箱密布、如今碧波荡漾的水域,转身走向岸上的新家。江面上,几位转岗为保洁员的退养户正划着小船,清理着零星漂浮物。他们从昔日的“养殖者”变为如今的“护江人”,共同守护着这一江清流,也见证着樟湖镇在绿色发展中找到新的节奏。(杨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