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无价之宝” 让“生态颜值”蝶变“富民产值”
鸟儿轻盈地横掠天际,金鱼欢快地于碧波间嬉戏;抬头是碧空万里,低头见芳草萋萋……夏末秋初,行走在福建三明,仿佛置身于“调色盘”,处处蕴藏着盎然生机。
连续多年位居“中国绿都”评价榜首的三明,同时拥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等多张国家级“生态名片”,空气、水质量长期位居全国全省前列。2024年,三明市大气和水环境质量为“十四五”以来最优,6个县空气质量排名进入福建省前10位,流域水质排名居全省第二,水环境质量进入全国前30位……于三明而言,生态是最大的优势,也是发展的潜力所在。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立足生态资源禀赋,牢记“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重要嘱托,三明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之以恒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让“生态颜值”蝶变“富民产值”。
俯瞰绿都三明。人民网 李昌乾摄
理念之变——
从“短视开发”到“生态优先”
三明之所以能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在于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在当地,一个关于“炸药包下抢救遗址”的故事,口口相传。
位于三明市三元区的万寿岩遗址是福建境内也是华东地区发现最早的洞穴类型旧石器时代遗址。“它的发现将福建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推进了近二十万年,因此,该遗址也有‘南方周口店’之称。”走近船帆洞口,万寿岩遗址博物馆宣教科负责人杨骏徽如是说。
万寿岩遗址。人民网 李昌乾摄
然而,这个珍贵的史前遗址,曾面临被摧毁的风险:上世纪70年代,由于万寿岩蕴藏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初创不久的一家福建省属钢铁厂开始在此采矿,随着工程进度的推进,爆破点离洞口越来越近。
新世纪初,当地陷入了“要发展还是要保护”的两难境地。在“一炮炸掉”还是“原地保护”的抉择中,时任福建省代省长习近平作出的批示一锤定音,万寿岩被成功抢救回来。
这一份重要批示,保住了一处弥足珍贵的古人类遗址,也保住了一片郁郁青山,这是三明在工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作出的权衡。
几乎与此同时,在距离万寿岩不远的明溪县,一场珍稀植物的“保卫战”也拉开了序幕。
红豆杉是世界濒危的珍稀植物,因能提取抗癌药物紫杉醇而备受关注。明溪的自然条件适宜红豆杉生长,当地大约有原生南方红豆杉50余万株,其药用价值让不少村民和药企打起了野生红豆杉的主意。
此时,“要发展还是要保护”的抉择又一次摆在面前,当地再一次选择了后者。
“2001年起,我们和数以千计的林农一起人工培植红豆杉,为的就是在壮大生物医药产业的同时,避免对生态造成破坏。”福建南方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春花说,当地用了十余年的时间攻关,先后培育出两代人工培植的红豆杉品种,并实现了可持续种植。
人工培植的红豆杉。明溪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通过选育“南方一号”等高产品种,明溪将红豆杉的紫杉醇含量较早期品种提升90倍,持续把生态效益转化为看得见的产业活力、摸得着的民生福祉——形成集培育、种植、加工、研发于一体的红豆杉产业,年产值突破10亿元;林农户均年增收超万元……
从“靠杉吃杉”到“护杉富民”,当漫山遍野的“红豆杉”成为当地人的“致富杉”,生态优先的理念更深入人心。
于是,生态保护成了“最要紧的事”。顺着坚持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方向,三明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行稳致远。
环境之变——
从“浊水荒山”到“绿水青山”
曾经,“手握”生态优势的三明,也面临着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治理难题。
三明市宁化县曾是福建省最严重的水土流失县之一。据宁化县水土保持中心副主任张延辉介绍,1995年,全县水土流失面积455.34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80.85%,并以紫色土流失程度大、治理难而“闻名”全省。“生态顽疾”严重制约当地发展,宁化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在1995年仅1919元。
牢记“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殷切嘱托,宁化打响了一场生态治理的攻坚战,针对不同地形和土壤条件摸索出5种生态治理模式。
张延辉指着一处治理后的山坡介绍道,“比如,我们因地制宜在顺坡种植茶果园,实施‘坡改梯+草覆盖’,坡面修筑外埂内沟,梯壁种植百喜草或黄花菜固土,配套修建路、沟、池措施,构建‘上截下堵’的立体防护体系,同时改善耕作条件,提升产业效益。”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正是这样久久为功,宁化水土保持率跃升至91%以上,水土保持率提高幅度是福建省平均水平的2.08倍,先后获评“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县”“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
如今,走上宁化县淮土镇的山坡,眼前的风景与曾经已截然不同。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白鹭展翅横飞……生态环境的改善,让山区“焕新”。
宁化密林吸引白鹭“眷顾”。人民网 李昌乾摄
尤溪县山高林密,溪谷清幽,素有“闽中翠帷,绿色明珠”之称。当地地质结构多样,矿藏丰富,特别是高质量铅锌矿储量居华东首位。然而,这一“大自然的馈赠”也曾让矿区的村民们受到困扰。
自上世纪90年代起,长年累月的矿石开采,导致众多采矿废石堆积。“刚来梅仙镇坪寨区域时,我们发现村道上都是废石,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村民出行。”福建省环境保护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宁星说,“雨水长期冲刷后,可能影响周边农田的土壤环境。”
无主的采矿废石治理,成为长久困扰尤溪的难题。“理念一变天地宽”,当地转换思路进行生态治理。
“采矿废石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固废污染化解势在必行。”三明市尤溪环境监测站站长谢东兵介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积极探索有效的治理措施,采用稳定化、固化技术对采矿废石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将其重新用于路基建设,同时还配套建设防渗阻隔层、硬化保护层及雨水导排系统,实现采矿废石零填埋,从根本上阻断了污染物向外扩散的路径。”
焕然一新的村道直穿尤溪山林。人民网 李唯一摄
年深日久,采矿废石“变废为宝”,焕然一新的村道直穿山林,便利了村民出行,优化了生态环境。
崭新的村道,正是三明建设“无废城市”的一个生动例证。
当前,三明已对各类固体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情况和管理印发一系列管理办法,并成功创建绿色矿山13家,其中国家级绿色矿山3家、省级绿色矿山10家,绿色矿山数量居福建省第二位,全市生态环境随之实现“华丽转变”。
发展之变——
从“生态颜值”到“富民产值”
骄阳之下,宁化县河龙乡的贡米沃野“铺满金”。
“这饱满的‘米粒儿’可是咱的‘金元宝’。”农艺师曾仁杰手捧一株稻穗察看长势,嘴角止不住地向上翘,“再有一个月,就可以收成了。”
宁化的贡米沃野美得像幅画。人民网 李唯一摄
地处中国南方林区核心的宁化县毗邻动植物生长的“黄金分割线”,是动植物生长的理想家园。早在宋代,种植于该县河龙乡的大米就因“质优味佳”成为“贡品”,“河龙贡米”由此声名远扬。然而,水土流失破坏了河龙贡米的种植环境,严重影响了河龙贡米的产量和品质。
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多年的曾仁杰,见证了河龙贡米从沉寂到复苏。“当前,贡米的订单种植面积从2013年原产地河龙乡的300亩,发展到如今全县的8万亩,呈现满产满销、供不应求的现象。”
为啥能发展这么快?曾仁杰说,这是在政府扶持政策有效落地、科技创新与品牌效应共同驱动、生态种植模式逐渐推广、市场认知快速提升后,以“优质优价”订单种植模式实现产销闭环的结果。
种下生态农业的“种子”,换来“稻浪翻金”的“果实”,贡米的丰收映照出三明“两山”转化的实效。
身处绿水青山、捧上金山银山,三明作为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重要策源地、“林业碳票”的首创地,曾做出诸多探索:2021年被列为全国首个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签发全国首批林业碳票,2022年获批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市……围绕“一棵树”“一片林”,三明还在续写新故事。
群山泛绿,满目葱茏,这是清流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直观体现。对于眼下该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清流国有林场场长张发游亲身经历、深有体会。
用张发游的话来说,他用“一片林地”种出了“三份收入”,即一片林地同时种茯苓、种岗梅、种杉木,形成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具的“一林三吃”模式。
在清流县,林农们可以在“一片林地”上,种出“三份收入”。人民网 李昌乾摄
“一林三吃”让山林资源的潜力得以充分释放,张发游说,林农们告别了曾经“种出来卖不掉,卖出去不赚钱”的憋屈。
“过去,我们的林下经济多以散户种植为主,林农种植的品种杂乱,产量和质量都参差不齐。”张发游介绍,后来,清流创新推行林下经济复合经营模式,助力同一片林地实现“乔灌混交、林菌药间作、短中长结合”,林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大幅提增,林农的收益也从以前的“一年只有几千元”翻番到现在的“一年能收入五万元”。
距离清流县一小时左右车程的明溪县,也持续探索出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
立足优渥的“生态家底”,明溪县创新发展EOD(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项目,将生态环境治理和农林产业循环经济融合发展,让种猪养殖“反哺”新型泡桐种植,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结合地处候鸟迁徙通道节点、森林覆盖率高等优势,明溪在全县划出5个观鸟区域、建设28个生态拍鸟点、打造鸟类监测指挥中心,每年吸引来自国内外的观鸟爱好者3万多人次,带动地方经济收入近1亿元。
今天的三明,生态底色越擦越亮,“山水画”越画越好,“绿色家底”带来了更多发展红利。
“绿色家底”给三明带来了更多发展红利。人民网 李昌乾摄
沿着“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方向,三明正努力推动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持续探索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相协调、相促进的“新路”,让“生态家底”成为如画三明、美丽中国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