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八井村“无蚊村”试点见成效
智能诱蚊灯织防护网 无人机巡查除隐患
罗源八井村“无蚊村”试点见成效
晚风习习,罗源县松山镇八井村的古树下、池塘边,村民三五成群纳凉闲聊,孩童追逐嬉戏。近日,来此游玩的游客林女士惊喜地发现,在这个绿树成荫的畲族村落,几乎感受不到蚊虫的叮扰。“来之前准备了各种防蚊用品,没想到都没用上。”这得益于八井村正在实施的“无蚊村”试点项目。
在村民雷大姐家的院墙上,一盏白色的小灯正散发着柔和的光芒,几只蚊虫绕灯飞舞,没有去叮扰正在喝茶聊天的居民。“这是智能诱蚊灯,能够在夜间自动切换至工作模式,通过发射特定波长的紫外光,利用蚊虫的趋光性进行物理灭蚊。”罗源县疾控中心主管医师于述航告诉记者。
这样的智能诱蚊灯在八井村共有60盏,遍布村中多处人群聚集场所。与传统蚊香、烟雾等化学驱蚊方式不同,这些设备无污染、无刺激性,在保障村民健康的同时,也保护了乡村的生态环境。
安装诱蚊灯,是罗源县创建“无蚊村”试点项目的重要一步。八井村作为传统畲族名村和革命老区基点村,近年来积极发展旅游业,一到暑期就有大量外地游客前来游玩,因此率先被选为项目试点村。从今年1月开始,罗源县卫生健康局与罗源县疾控中心就与松山卫生院、八井村联合,稳步推进村内蚊虫消杀与蚊媒防控,并向村民宣传灭蚊知识。
除了末端消杀,八井村的防蚊工作还从源头着手。清晨,一架无人机从村部起飞,工作人员紧盯屏幕,通过实时传回的画面细致排查村内积水点。
“看,这边屋顶有口缸,前一晚下了大雨,里面积水应该很深了。”随着操作员的控制,无人机精准悬停在一处民房上空。确认情况后,工作人员立即上门处理,不仅将积水倾倒干净,还为户主送上灭蚊宣传册,现场讲解蚊媒防控知识。
“以前靠人工巡查要花费数天时间,还难免有遗漏。”八井村党支部书记雷可寿说,“现在用无人机,一小时就能完成全村扫描,谁家屋顶积了水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在专业人员的定期培训下,村里能够操作无人机的能手越来越多,排查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据罗源县疾控中心主任医师游益银介绍,该项目启动以来,工作人员每月进行两次蚊媒监测,目标是将村内蚊虫密度控制在极低水平。“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八井村布雷图指数(平均每100户住宅内,有伊蚊幼虫孳生的积水容器总数)已降至5以下,叮咬指数为0,蚊媒密度显著降低。”
“我们的项目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设备安装,也是一次科技赋能乡村治理的创新实践。”游益银表示,接下来八井村将继续推进排水管道清理、水培景观植物改造等工作,将蚊虫防控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把经验推广到更多村落。(记者 任思言 通讯员 高坤颖 刘其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