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号 | 下载APP
关注公众号

福建厦门:书院文化扎根社区乡村 厚植文化“软实力”

2025-09-16 13:31:26 来源:

  新华网福州9月15日电(刘默涵)“横要平,就像做人做事要稳当。”厦门市翔安区萃英书院院长李福长握着一名学生的手,将毛笔轻轻按在宣纸上,墨汁晕开的瞬间,窗外的阳光刚好扫过桐梓社区的街巷。三年前,这里还是厦门翔安区有名的“废品回收村”。如今,孩子们的生活不再是围在一起讨论“哪里能捡到更多废品”,而是比划着下周书法比赛要写哪首诗。

  李福长所在的萃英书院,是书院文化扎根社区的一道缩影。厦门,这座浸润着闽南古韵的海滨城市,正让书院文化在街巷乡村生根发芽,成为串联起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的文明纽带。

  从“废品村”到墨香里的文明转型

  每到周末,位于厦门市翔安区马巷街道桐梓社区的萃英书院里总是挤满了孩子,欢声笑语透着别样的生机。推开书院的大门,孩子们围坐在长桌前,有的练着书法,有的画着国画,这些全是公益课程,覆盖了村里孩子的周末与寒暑假。

  “书院的根,得扎在社区的土里。”李福长说,萃英书院的前身是1900年华侨朱藏新创办的“萃英精舍”,2023年他和朱松月老师一起接过家族前辈的“教育接力棒”时,就下了决心:“要让村里的孩子有处去、有东西学。”

  在此之前,桐梓社区因特殊历史原因,长期以废品回收为主要产业,环境杂乱。2022年,翔安区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2023年萃英书院的落地,则给这场“硬件改造”添了“文化软件”。

  “以前路过村里,总能听到孩子吵着要去捡废品换零花钱。现在傍晚散步,常能看见孩子在书院门口背古诗。”社区居民这两句朴素的感慨,道尽了书院对基层治理的影响。它从不是轰轰烈烈地改造,而是像春雨般润物细无声,把文化的种子播进日常,让文明的模样慢慢清晰。

  厦门市翔安区萃英书院里,孩子们跟随老师的教导,学习书法与国画。新华网 刘默涵 摄

  2014年以来,厦门高度重视社区书院建设,将其与社区治理相结合,深入开展服务基层百姓的文化活动和课程。截至2025年6月,全市登记在册的各类社会书院数量已超过50家,广泛分布于六个区,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社会书院网络。

  这些书院形态各异却使命相通。国有企事业单位运营的书院侧重公共文化服务,民营资本支持的书院深耕特色课程,社区书院则像文化粘合剂,把居民从“陌生人”变成“一起读书的邻里”。它们聚焦邻里文化共建,把国学讲座、非遗体验、亲子活动搬进社区,让文化成为改变生活的“软实力”。

  “车轮”与“古建”里的文化惠民

  厦门的书院,不止“守着一方庭院”,还能“跟着车轮跑”。

  周末清晨,同安区“书香邮差”志愿者的自行车队出发了,车后座绑着课外书,车把上“车轮上的书院”的旗子在风中翻飞。这是项目负责人吴迎桉带领团队坚持了12年的日常。

  “我们启动‘书香邮差’项目时,最早全往山上跑,那时候的山村小学,孩子们连课外书都少见。”吴迎桉至今仍记得,往山区送书时,孩子们对知识那种渴望的眼神。

  如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厦门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大多汇聚到乡镇学校,“书香邮差”项目也悄悄变了样。

  “这几年,我们不只是送书了。现在要先对接学校需求,重点是教孩子怎么读好书。”吴迎桉说,项目将服务的触角延伸至全区,精准对接孩子们新的聚集点——遍布城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

  项目升级后,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课程将进一步丰富“书香邮差”项目的“邮包”。来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央厨房”项目的讲师们还将跟随“书香邮差”同步深入同安各村(居),开展文明宣讲、历史故事宣传、非遗技艺展示,为“车轮上的书院”注入源源不断的优质师资力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社区、乡村儿童心中生根发芽。

  同安区举办的“文明实践+书院文化 遇见儿童诗”文明实践活动上,一名老师在与孩子们互动。新华网 刘默涵 摄

  而在集美区,一座百年古建则让书院文化“扎进历史里”。

  嘉庚书房的前身是1926年爱国侨领陈嘉庚建成的八音楼,2019年改造时,既保留了嘉庚建筑特有的红色砖墙与燕尾脊,又增添了现代阅读区和“嘉庚讲堂”。在这里,集美学村的学生能听侨史讲座,游客能在“集美学村先生展馆”里看陈嘉庚办学的老照片,自2020年开放以来,已接待近40万人次。2024年9月,集美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落户于此,更让这座“古建书院”成了传播嘉庚精神的窗口。

  暑假期间,孩子们在嘉庚书房参观“集美学村先生展馆”。新华网 刘默涵 摄

  从“车轮上的流动课堂”到“古建里的文化空间”,厦门正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书院文化”的融合模式,打破书院的物理边界。

  在思明区,融合社区书院功能的松柏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有着超高的人气,一堂堂各具特色的课程吸引着居民纷纷走进来,不仅可以学习知识、协商议事,更可以参与社区治理,大家都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

  在海沧区,芦塘书院依托颜氏耕读家风,让村民一起参与书院建设。不久前,这里还举办了“芦塘文光映时代 文明新风润青礁”文明实践成果展演暨经典诵读进万家活动,通过文明实践精品路线探访、成果展示演出、互动体验等形式,让书院文化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焕发更鲜活的生命力。

  这些创新,让文化惠民没有“距离感”。

  “书院不是博物馆。我们要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活在普通人的日子里。”厦门市委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

  松柏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社区居民聆听非遗文化讲座。新华网 刘默涵 摄

  文化传承者的“守”与“创”

  厦门地区的书院得以蓬勃发展,其根基深植于普通人的“坚守”里。

  暑假时期,高殿社区武术馆里,“咚”的一声锣响,孩子们举着刀枪棍棒,踩着节奏点排列成阵。这是曾经濒临失传的宋江阵表演项目,如今成了社区书院的“爆款课程”。

  孩子们正在操演宋江阵。新华网 刘默涵 摄

  一块价值不菲的定制海绵垫铺在地上,10岁的张涵坤正跟着教练练习宋江阵的基础动作。“我三岁就来学了,现在能举着刀跟着锣鼓点走阵。”提起宋江阵,张涵坤眼里满是光,“在这里认识了好多朋友,还知道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要好好练。”

  看着孩子们的身影,武术教练陈雪金满是感慨。她10岁开始习武,年幼时就跟着老拳师学套路,2006年牵头重整宋江阵时,队伍只剩二三十人。“现在日常训练有四五十个孩子,展演时能凑齐108人,就是‘宋江阵108将’的样子。”作为社区书院的义工老师,陈雪金最骄傲的不是孩子们练得多好,而是“外来娃也愿意学,传统文化能传下去”。

  退休教师许清荣的“战场”则在翔安区希元书院的讲堂里。他把文明新风编进闽南语“答嘴鼓”。这种用方言对口说唱的艺术,在他笔下成了“垃圾分类”“邻里互助”的顺口溜。

  “‘答嘴鼓’得接地气,不然年轻人不爱听。”许清荣的作品里,有“闽南古厝尚出名,红砖红瓦石头埕”的直白,也有“文旅融合大门开,笑迎客人积做堆”的温情,每次在书院表演,台下都有老人跟着唱,孩子跟着学。

  许清荣在翔安区希元书院向孩子们传授“答嘴鼓”的知识与技巧。新华网 刘默涵 摄

  这些普通人的“文化自觉”,成了书院发展的“火种”。如今,厦门正通过“联践工程”推动书院与文明实践所(站)共建,首批20家试点单位已开发百余种特色课程;厦门市书院协会还联合高校开展人才培育计划,为书院注入专业力量。

  墨香浸润处,文明扎根生长;书声回荡间,温暖脉脉传递。在厦门,这份独特的文化图景,既沉淀着“闽南古韵”的厚重底蕴,又迸发着“现代文明”的鲜活活力。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书院正在城市发展的画卷上细细描摹,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融,推动厦门实现城市建设与文脉传承的同频共振。

  海沧区文明实践成果展演活动。新华网 刘默涵 摄

您的观点仅代表您本人,请文明发言,严禁散播谣言和诽谤他人
登录并发表
所有评论
海峡城市网 hxcsw.com Copyright © 201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闽ICP备15016526号-2 联系邮箱:1102859911@qq.com 联系电话:400 186 0591
免责声明:海峡城市网不承担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请与内容提供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