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科普网 点亮“科技树”
市民参与科普趣味体验项目。(主办方 供图)
9月12日,厦门百年中山路步行街,上演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科学派对”:平日里游人如织的商业街区,空降了“玉兔号”月球车模型、方程式赛车和军事投弹无人机。孩子们戴上VR眼镜,瞬间“潜入”深海探索虚拟世界;青年人坐进模拟器,体验赛车风驰电掣的快感;机器人在足球场上激烈拼抢,机甲大师在赛场上激烈比武 。
这场融合了前沿科技、互动体验与科普服务的科学盛宴,是2025年厦门市“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现场,本次活动由市科协、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思明区政府等25个单位联合主办。
去年12月25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将“科普日”提升为“科普月”,明确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 。今年,正是首个法定“科普月”的开局之年。“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从科普日到科普月,持续性的“科普盛宴”,不仅是一次活动的展示,更是厦门多年来系统性构建“大科普”格局的一次集中呈现,在活动的参与互动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厦门探索实践全民科普新生态的清晰脉络。
深耕沃土
让科学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城市的创新未来,根植在青少年心中。在厦门,科学的种子不仅被播撒,更被精心浇灌,结出了累累硕果。
2024年,在第3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来自厦门一中的陈泽齐同学斩获了分量最重的“中国科协主席奖”,这是厦门科技少年时隔10年再次摘得该项殊荣。而在日前结束的第20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中,厦门选手一举夺得5金7银12铜,金奖和银奖数分别占全省的83%和55%,创下历史最好水平 。
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并非偶然。它源于厦门充满温度的科教生态系统。
在9月12日的主场活动上,一个温暖的场景打动了许多人:厦门市科协会同《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共同发起“知识就是力量・与科学家同行鹭岛计划”,鼓励青少年通过写信的方式与科学家交流,可以想象:当科学家亲切地回应一个孩子的科学梦想时,传递科学家精神的火炬,便在无形中完成了交接 。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谢素原在现场表示:“科普不仅要把科学知识传播出去,更要引导孩子们提出问题、敢于实验、敢于创新,这才是创新的真正起点。”
实际上,厦门科学普及人文关怀的缩影,背后是强大的制度保障。近年来,厦门市科协与市教育局联合组建了“中小学科学顾问专家库”,一个由517位专家组成的“最强天团”。其中,郑兰荪、戴民汉、郑南峰等中国科学院院士,更是担任市级中小学科学教育总顾问。去年,全市已有315位专家从库中走出,受聘成为中小学的“科学副校长”,他们参与制定学校科学教育规划,培训科学教师,将最前沿的科研视野直接带入校园。
与此同时,厦门正努力打破学校的“围墙”。通过“馆校合作”共建科普课堂的模式,全市80多家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和4家高校科协,已与200多所中小学签订协议。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馆、植物园乃至企业的生产研发中心,都成为了孩子们的“实景课堂”,政策的支持助力将科学教育融入社会肌理的方方面面。
全民共享
打造“30分钟科普服务圈”
如果说青少年是科普的未来,那么广大市民就是科普的根基。厦门的“大科普”格局,致力于让科学知识走出象牙塔,让全民可感可触可享。
目前,厦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已达17.7%,稳居福建省首位。这一数字的背后,是一个日益完善的科普公共服务网络。
今年中山路主场活动的“科普奇妙市集”便是这个网络的一个集中体现——从厦门科技馆、厦门大学,到各类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30余家单位带来了100多个互动项目,覆盖健康、自然、法律等多个领域,将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前沿科普内容,以最接地气的方式送到市民身边。
这种“零距离”的科普体验,越来越受到市民的关注。记者了解到,厦门正着力构建一个“30分钟科普服务圈”。实现这一目标,厦门有着广泛的基础:遍布全市的85家市级科普教育基地、58家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20家市级科普大学和420座科普画廊,都是厦门“大科普”工作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这些科普阵地的高质量运行,厦门市科协在今年4月发布全市首个科普教育基地地方标准,从制度上推动科普服务的标准化与专业化发展 。
“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上,厦门“科普增值服务AI智能体平台”系统全国首发,通过AI赋能,打造了一个“科普+AI+教育”的智能生态,让科学知识更生动、更智能地贴近青少年生活。
不仅如此,厦门科普的品牌影响力日益彰显。“嘉庚号”海洋大讲堂作为厦门科普工作的金字招牌,在全国40个新媒体平台同步直播,成为海洋科普的全国性品牌。厦门还建立起标准化的青少年科技竞赛体系,涵盖三大系列52项品牌赛事,每年近30万名师生参与各类科技竞赛。
从线下遍布的实体阵地,到线上无处不在的数字资源,厦门正在将科普服务织成一张细密的网,覆盖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厚植土壤
科普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在厦门,科普不仅是一项提升公民素质的公益事业,更被视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
一个极具厦门特色的探索,是将科普事业与科普产业融合发展。“通过设计规范化、专业化的科普实践线路,我们目前已推出研学线路500余条。”市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厦门整合丰富的科普教育基地资源,大力推动“科普研学”产业化,致力于打造“全国知名青少年科普研学首选目的地”。
2024年,全市各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科普研学近5000场,总接待量超70万人次。科普正在成为厦门一张独特的文旅新名片。这种以市场为牵引的模式,也让“厦门样板”开始走向全国。依托成熟的运营经验,厦门科技馆的“足迹”已覆盖青岛、上海等30多个城市,成功实现了科普模式的对外输出。
更重要的是,厦门的科普工作始终与城市的核心发展战略紧密相连,围绕厦门“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各级科协组织推动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进生产线”,为高质量发展厚植科学土壤。
据介绍,2025年,厦门以“生态文明、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为重点,围绕科普能力建设、科技创新资源科普化等方面推进市域科普资源集散中心建设。同时,《厦门经济特区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的立法工作正在积极推进,将为科普事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记者 张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