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之畔起宏图 十年扬帆立潮头——写在福州新区成立十周年之际
东海之畔起宏图 十年扬帆立潮头
——写在福州新区成立十周年之际
日新月异的福州新区滨海新城。
十年前,国家战略的如椽大笔在东海之滨落下关键一记。
2015年8月30日,国务院批复设立福州新区,赋予其两岸交流合作重要承载区、扩大对外开放重要门户、东南沿海重要现代产业基地、改革创新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区的战略定位。
十年劈波斩浪,十年奋楫争先。作为全国第十四个、福建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福州新区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坚定“东进南下、沿江向海”城市发展方向,紧紧围绕“三区一门户一基地”战略定位,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在这片热土上书写了震撼人心的时代答卷。
这是改天换地的十年。从滩涂荒滩到高楼林立,从产业洼地到创新高地,从城市末梢到开放前沿。十年间,福州新区经济实现从1300亿向3300亿的跨越,2016年—2024年以年均8.4%的增速跑出“新区加速度”,在全省经济版图中挺起强劲增长极。
这是破立并举的十年。全国首单医疗数据资产使用费国库收入在此达成,全球最大单机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在这里下线,全国首个“自贸+跨境”数字贸易全产业链集聚区在此落地……每一处创新都在书写未来城市的“福州模式”。
福建省首个空港型综合保税区——福州长乐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正式运营。
这是向海图强的十年。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国际医疗综合实验区、福州长乐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福州江阴港综合保税区等平台相继获批,中印尼“两国双园”、福州新区闽港合作咨询委员会,打造跨国、跨境贸易区域合作标杆,以福州新区为重要窗口,中国的开放大门越来越大。
站在十周年的历史坐标上回望,福州新区不仅交出了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相较全省九市一区位列第一的亮眼答卷,更以国家级新区的使命担当,铺展出一幅“产城人”深度融合、两岸合作纵深推进、国际交流愈发频繁的恢宏画卷。
从一条道路 看产业新城的崛起
东湖路上,一辆智能网联网约车平稳驶过,无需人工手动操作,方向盘自动旋转,刹车精准控制。第一次体验的台湾同学小江兴奋地感叹:“科技原来离生活这么近!”
这一幕,不仅是智能驾驶技术落地的生动缩影,更是福州新区以国家级新区站位,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鲜活注脚。在这条路上,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交织,数字基建与开放合作共振,传统产业与未来场景碰撞,一条高质量发展的脉络清晰可见。
这条科技感十足的道路,起点处矗立着福州新区的“智慧大脑”——中国东南大数据产业园。自2017年启动建设以来,这里就致力于打造坚实的数字经济发展底座,如今已形成“天上三朵云(数字福建政务云、商务云、福州政务云)、中间两中心(省超算中心、省智算中心)、地上两条路(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海峡光缆一号)”的数字化格局,数字新基建规模占据全省半壁江山。截至目前,中国东南大数据产业园(含网龙片区)已注册企业1265家,合计注册总资本751.9010亿元,汇聚全省最大的算力集群——2585P人工智能算力和6000万亿次/秒的超算能力,以及全国首个数据资产运营服务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省数字经济“心脏”。
沿东湖路继续前行,气势恢宏的数字中国会展中心映入眼帘。作为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永久会址,这里见证了无数前沿科技的展示与创新思想的碰撞。今年数字峰会期间,全国单体最大人工智能智算中心项目签约落地这片创业热土,目标直指“港数闽算”和两岸数字经济融合。“这里既有国家级新区的政策优势,又有对台合作的独特平台。”项目负责人贾暄的感慨,道出了新区的核心竞争力。如今,通过连接香港算力需求与福建算力资源,联动台湾硬件制造与大陆应用场景,一条横跨海峡、辐射华南的数字产业链正加速崛起。
中国联通5G智慧工厂项目助力纺织企业提质增效。
这条路的延伸,还指向传统产业的涅槃重生。就在与东湖路交接的双龙路上,中国联通(福建)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推出的“天梭纺织云”已接入金纶高纤、长源纺织、新华源纺织等20多家本土企业,并为全省4500多家工业企业提供数字化咨询服务,助力1700余家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
而当目光顺着东湖路向整座城市眺望,新质生产力正持续赋能重要支柱产业加速提档升级,如今的福州新区已拥有超千亿产值的纺织产业集群、全国首个全产业链海上风电产业园、世界领先的偏光片生产基地等诸多现代化产业明珠。
中印尼“两国双园”中方园区。
从一座门户 看开放新城的魄力
向海而生的福州新区,天然承载着向海图强、向海开放的使命。作为全国唯一涵盖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国家级新区,这里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滨海之地,更是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支点。
从空中俯瞰福州新区蜿蜒的海岸线,一个个开放的故事在这里生动上演,勾勒出一幅中国对外开放大门越开越大的壮阔图景。
长乐国际机场的故事是这幅图景中最鲜活的注脚。今年4月,全国首票进口印尼鲜食椰子通过这里进入我国,这一看似平常的贸易往来,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战略意义。它不仅标志着中印尼两国深化贸易合作的新成果,更凸显了福州新区在对外开放格局中的独特地位。
作为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设施之一、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枢纽机场,长乐国际机场正阔步迈向“双跑道、双航站楼”新时代,为福州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打造新形象、增添新动能注入澎湃活力。而以此为原点,我们能看到,福州新区的开放通道不断拓宽——福建省首个空港型综合保税区正式运营、滨海快线开启全线空载试运行、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实施、福州新区闽港合作咨询委员会持续深化合作……一系列开放举措层层叠加,让福州新区成为国际要素集聚的“强磁场”,编织起一张日益紧密的国际合作网络,使福州新区逐渐成长为福州、福建乃至全国向世界开放的重要平台。
当视线顺着漫长的海岸线南移至福清湾畔的福州新区元洪功能区,另一处开放高地——中印尼“两国双园”的故事同样精彩。
这个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推动的共建“一带一路”新旗舰项目,正在书写着跨国产业合作的新篇章。
全国首票进口印尼鲜食椰子在福州口岸通关。
今年以来,中印尼“两国双园”已推动全国首票进口印尼鲜食椰子在福州口岸通关,印尼青椰的输华准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建成投产4条椰子加工生产线。
以产业发展为牵引、以国际合作为路径,福州新区依托中印尼“两国双园”积极探索构建“5+5”产业合作联盟,聚焦海洋渔业、热带农业、轻工纺织、机械电子、绿色矿业等5条跨国合作产业链,建设贸易、物流(冷链)、产能、金融、人文与健康等5个国际合作平台。
十年向海,潮涌未歇。福州新区的开放实践里,有港口吞吐的繁忙,有产业联动的智慧,更有立足海洋、拥抱世界的胸怀。
下沙海滨度假村人气火爆。
从一片海滩 看宜居新城的温度
夏日的阳光倾洒在下沙海滩,细软的沙粒在脚下绵延,纯白的海螺塔与湛蓝的海天构成一幅唯美的画卷,引来游客的阵阵惊呼。
下沙,这片曾经斑驳的“老风景”,自2023年蝶变归来后,已成为年均游客量突破400万的“顶流”景区。而在翻涌不息的海浪中,我们不仅看到了碧海蓝天的诗意,更看到了福州新区十年发展的生动缩影——一座城市的生态修复、城市建设与民生改善,如何在这片土地上交织成一首动人的协奏曲。
站在海滩回望内陆,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道靓丽的绿色长城。木麻黄纯林、混交林、景观林层层递进,像一把梳子梳理着曾经肆虐的风沙。而在十年前,这里还是生态脆弱的滩涂,风沙肆虐。如今,这片防护林不仅筑起了一道防风固沙的生态屏障,更成为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作为全国首个把城市总规定位为森林城市的新城,福州新区以山水林田湖草沙湿地综合治理为笔,绘就了一幅“海滨城市、山水城市”的生态画卷——闽江河口湿地申遗稳步推进,东湖湿地碧波荡漾,莲花山苍翠如屏,内河水系清澈流淌。目前,滨海新城已建成长23公里的防护林,不仅让风沙止步于林间,更让滨海新城岸段跻身全国首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当视线越过防护林向内陆延伸,城市的轮廓在薄雾中渐次清晰。
交通基础设施构成连接海陆的“城市动脉”,让城区向滨海的“30分钟生活圈”成为现实:今年5月,福州地铁滨海快线(F1)开启不少于3个月的全线空载试运行,预计年底前正式开通运营,实现福州主城至滨海新城30分钟通达。与此同时,滨海高速一期、地铁6号线东调段等骨干交通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截至目前,福州新区滨海新城已累计建成市政交通道路135.58公里,初步形成片区路网体系。
位于福州新区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华山医院福建医院。
民生设施星罗棋布,构成宜居城市的核心支撑: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华山医院福建医院、全省最大智慧化三甲康复专科医院省康复医院滨海院区等高水平医疗配套,为城市提供有力“医靠”;福州第十九中学滨海校区、天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州联合学院等优质教育资源集聚,构建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直管区安置房签约16770套,面积达168.32万平方米,“租、售、补”多元化人才住房体系为科研人员、教职工、企业职工筑起安居梦。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产城人”融合发展。十年来,福州新区累计实施城市配套设施项目200多个,推进优质公共资源落地生根。2021年、2022年,福州新区连续获评全省城乡建设品质提升考核培育新区(组团)样板项目第一名,持续引领全省城市品质提升。
十年回眸,下沙海滩的浪花依旧,而背后的城市早已蝶变。从绿意盎然的生态防线,到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再到温暖繁华的人间烟火,福州新区正以生态为底色、以民生为笔墨,书写新时代高品质现代化城市的独特模板。
福州新区滨海新城东湖数字小镇。
从一座新城 看宏伟蓝图的实践
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未来。站在福州新区成立十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这座拔节生长的现代化国际新城,不仅承载着福州人民向海图强的千年梦想,更见证着“3820”战略工程这一宏伟蓝图从纸面走向大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活实践。
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20世纪90年代,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福州在大踏步迈向新世纪的进程中,首先要有一个立足于科学、切合于实际的长远的战略设想,才能使福州的改革开放事业谱写出最宏壮的乐章”。他亲自主持编制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简称“3820”战略工程),系统谋划了福州3年、8年、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步骤、布局、重点等,明确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宏伟目标,为福州擘画了美好蓝图,确立了总纲领、总方略。
这一战略构想如同种子播撒在闽江口肥沃的冲积平原上,经过三十年孕育生长,又在福州新区这片热土上结出累累硕果。
2015年8月30日,国务院批复设立福州新区,这块涵盖800平方公里的滨江滨海区域,作为全国第十四个、福建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肩负起福州都市圈和强省会战略,成为新时代省会福州发展的战略支点使命。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进程中,福州新区以敢为人先的探索,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这是破立并举的十年——从“三山两塔一条江”到“七山两江一面海”,城市格局之变打破千年空间桎梏;从纺织名城到“数字福建”核心区,产业跃迁之路见证发展动能转换;从“海丝”枢纽到两岸融合桥梁,开放胸怀之广彰显战略支点担当。
2024年,福州新区经济总量达3331.04亿元,成为福建省最具活力区域之一,全面提升福州城市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呼唤新作为。去年,国家发改委印发《促进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建设行动计划》,描绘国家级新区发展新愿景;今年,福州新区与长乐区启动全面深度融合,两区协同发展新格局加速形成。与此同时,福州新区、平潭综合实验区一体化协同发展步履不停,建设两岸融合示范区先行区的目标更加坚定。
巨笔如椽,十度春秋擘画时代新篇;征程壮阔,十载耕耘铸就新区辉煌。站在“十五五”规划的新起点,福州新区(长乐区)将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以更大的气魄、更严的标准、更高的效率全面推进两区融合建设新篇章,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改革开放新高地、城市建设新标杆,让一个更具实力、充满活力、富有魅力的福州新区(长乐区)闪耀八闽大地,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新区力量。(记者 吴桦真 图片由记者林双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