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在继承中发展 在发展中创新
在继承中发展 在发展中创新
——“福州市确定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发展目标30周年”理论研讨会侧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站上新起点,福州如何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点、体现时代特征、彰显中国气派的城市现代化新路?29日,“福州市确定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发展目标30周年”理论研讨会举办。专家学者立足福州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生动实践展开交流讨论,贡献真知灼见。
福山郊野公园绿树成荫。记者 林双伟 摄
回溯先行探索 探究时代价值
如何看待福州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时代价值?
“福州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在市域层面的早期孕育和实践探索。”福建农林大学党委书记赖海榕说。
他举例,从“3820”战略工程提出的城市综合发展目标,到具体而微的民生工程,都清晰地表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人民福祉。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坚决摒弃两极分化、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本质,凸显其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道路的根本区别。此外,保护三坊七巷、朱紫坊等文化遗产的相关行动,为中国式现代化在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基础的同时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提供了成功的早期地方实践范例;福州对生态环境的关切和保护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避免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提供了重要的地方实践依据和思想启示,也证明了绿色发展与现代化进程可以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福州市委党校教授林善炜亦有同感。“30年前,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立足时代发展大势与福州实际,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战略,为福州量身制定了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引领福州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建设的先行探索。”
林善炜认为,现代化国际城市战略在方法上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新路;在实践上契合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面向;在本质上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现代化国际城市战略以其前瞻性的理论视野和系统性的实践设计,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具有示范意义的市域样本。现代化国际城市战略不仅蕴含着对现代化本质规律的深刻把握,更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城市发展理论与福州实际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发展范式。”
注重以人为本 创造美好生活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研讨会上,福建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潘玉腾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推动的“菜篮子工程”和“广厦”“安居”“造福”工程等标志性民生工程为例,生动诠释了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活力与目标皆归于“人”的实践源头。
“基于对‘人’的深刻认识,习近平同志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强调福州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必须不断提高市民的两德意识和文明素质,并把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作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工作重点。”潘玉腾说,“我们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必然包括精神层面上的富足,要积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坚持广大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修缮等工作,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更好地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
近年来,福州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人文魅力充分彰显,作为土生土长的福州人和城市建设者,福州冶城发展集团总经理林功波感触很深。他认为,福州持续推进治山、治水、文脉赓续,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陆续开展金鸡山、牛岗山、金牛山、福山等重要山体公园生态修复,打造福山、福园、福道、福景等城市景观,持续推进全域治水、生态湿地保护与美丽河湖建设,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城市美好的环境。”
在林功波看来,内涵式发展现代化人民城市,既要重视经济的发展,又要重视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保护。“建议福州继续谱写好‘山、水、文’三大特色文章,深度挖掘福州山水特色主题,以闽都文化为‘金针银线’,串联福山福水,加强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以人为本、以文为媒,打造有厚度、有温度的历史文化城市。”
坚持系统部署 打造创新之城
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城市经济的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文化、教育和科技的现代化,居住方式、环境、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多方面内涵。
福州如何系统推进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仕政建议,全面提升城市生命体生机活力,福州还需增强综合承载力、有机生命力、系统韧性力、智能智慧力、内外联动力、公共服务力、文化软实力、创新创造力等“八大实力”。
“城市,既自成体系,又存在于各种更大的体系之中;既自我循环,又在地区体系、国家体系、全球体系中循环。”冯仕政还提出了具体实施路径——聚焦创新创造力,高度重视城市教育体系建设,让城市成为育人育才之城;立足城市特色、品格和资源,打造城市的创新创造链;创造有特色的创新创造生态,吸引创新创造人才;为青年的创新创造创业提供空间和舞台,让青年成为城市创新创造力的源头活水。
新华社研究院院长刘刚也同样关注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的系统性和可持续性,在他的分享中,新质生产力和韧性安全是两个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通过原创性与颠覆性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深层变革与全面升级,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体现了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丰富的实践,是现代化人民城市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物质基础。”刘刚说。
“韧性安全则准确把握了城市运行规律与发展趋势,更彰显了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底线思维。”刘刚表示,“建议福州从基础设施建设、应急管理体系、社会动员能力、形成产业多元化结构等方面发力,努力走在全国前列,探索总结出系统性的‘解题思路’。”(记者 蒋雅琛 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