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织密城乡血液透析服务网格
“好在今年乡镇卫生院也能提供血液透析(以下简称‘血透’)服务,不然天热路远费用高昂,实在不知怎么坚持下去。”患者杨某阳今年34岁,家住漳浦县佛昙镇,这是她血透治疗的第三年,不久前她开始在“家门口”的卫生院进行血透治疗,不用来回奔波了。
终末期肾脏疾病,也称“尿毒症”,患者依靠透析来维持生命。一般情况下,血透患者每周需要接受透析治疗3次。此前,全市仅有7家医院开展血透工作,难以满足患者迫切的透析需求,农村地区的情况尤甚。
聚焦终末期肾病患者需求,漳州扩规模、强基础、抓质控,织密城乡血透服务网络,显著提升血透服务能力。截至今年5月,全市设有血透室的医疗机构增至28家,实现县区全覆盖,为患者打造“家门口”血透服务,使农村地区患者也能享受到安全、就近、先进、便捷就医条件,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就近就医 迫在眉睫
长期以来,许多患者每周需要多次赶赴上级医院就诊,除了支付血透费用外,还有陪伴人员及其交通费、住宿费,很多家庭因经济压力被迫减少治疗次数,甚至放弃治疗,因病返贫现象普遍存在。
“终末期肾病患者,每周约进行3次血透,每次治疗用时4~5小时。患者身体状况不佳,奔波治疗实在不是长久之计。”漳州市医院护士长张亚真回忆说,当年县里的许多患者舍不得乘坐出租车,就从村里先到镇上,再从镇上到县城,然后乘坐班车至市区医院。
大量的患者,密集的治疗频率,漳州为数不多的几家市级三甲医院承接了全市血透工作。最繁忙时,医院的血透室每日“四班倒”,血透机日夜不息,白班的医护人员也常常到夜里才下班。
截至2014年年底的统计显示,全市只有7家医疗机构设有血透室,基层医疗机构血透情况呈现出设备配置不均衡、人才短缺等难题,亟待破解。
彼时起,漳州市基层血透中心开始布局,平和、诏安、漳浦、龙海等县级医院的肾内科血透室相继成立,陆续补齐县域肾内科短板,持续优化基层血透中心布局,通过医联体、城市医疗集团、专科联盟等形式指导县级基层血透中心建设。
目前,全市有20家公立医院、8家民营医疗机构开展血透治疗,实现县域全覆盖,常住人口超10万的县均能提供血透服务,目前血透机总量达913台。
对口帮扶 下沉基层
尽管实现县域全覆盖,但部分偏远山区群众的治疗路途依然遥远。
为打通基层血透服务“最后一公里”,2017年,云霄县陈岱中心卫生院血液透析室揭牌成立,成为漳州首家开展血透治疗的基层医疗机构。该血透室改建300平方米业务用房,第一期配备6张血透病床,并外聘县医院肾病科退休主任医师孔旭协助指导血透工作。
有了乡镇卫生院率先开展血透治疗的先例,漳州再通过“对口帮扶+专项培训”模式,推动技术下沉。
漳浦县佛昙镇与漳浦县城、漳州市区、厦门市区大约等距离的位置。由于位置特殊,该院定位为“县域医疗次中心”,又名漳浦县第二医院,辐射佛昙及周边5个乡镇的医疗卫生服务。
“在佛昙镇成立血透室,维持性透析患者的就医半径便由55公里缩短至21公里,单次治疗通勤时间减少2小时。”去年,漳浦县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黄叔宝到佛昙中心卫生院挂职副院长,在他看来,“就近就医”仍是此类患者最迫切的需求,期盼从上级医院转回基层卫生院治疗。
今年3月,佛昙镇中心卫生院血透室投用,配备23台血透及血滤机,其中普通透析床位18张、隔离透析床位5张,以及双极反渗的水处理设备、集中供浓缩透析液系统、空气消毒机、双路供电系统、通风设备及应急抢救设备等,满足多样化治疗需求。
“您体重比上次多了1斤,今天透析中会适当调整脱水量,过程中如有头晕及时叫我们。”当班医护人员搀扶引导该患者到床旁,为其进行治疗。
盲人患者陈某来自赤湖镇后湖村,此前在漳浦县医院透析已有5年。“不仅每周3次透析需要花费2小时往返,拼车近70公里的路程,还需要家属陪同,花费人力、时间,经济负担大。”陈某说,如今血透室离家近,无须再起早贪黑地乘车就医。
运行以来,佛昙镇中心卫生院服务血透患者34名,日均透析量达20例次,累计完成血透1283人次,解决患者“就医远,交通难”问题,优化区域医疗资源布局。
血透治疗缩短路程与时长的同时,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同步下降。2019年12月起,漳州市对参保患者在定点医疗机构接受每周2次的血透治疗实行免费政策,费用由医保基金按照90%比例予以补偿,定点医院按照10%比例给予减免,超过2次的部分按门诊特殊病种待遇执行。
今年1至5月,全市参保人员门诊血透就医达15.65万人次,发生医疗总费用5406.53万元,医保基金共计支出5328.31万元,有效保障了此类患者的血透需求。
多元治疗 优化防线
血液透析治疗有效清除肾衰竭患者体内过多的水、毒素,血透治疗需要血液透析机、透析器、水处理系统等设备。因此,血透室的设备与环境直接关系到患者安全和治疗效果。
记者在漳州市医院的血透室看到,无菌耗材及器械采用“一物一位”,区域划分清晰,血透室拥有血液透析机157台。
张某是一名尿毒症患者,同时患有肝病。病程中,张某出现上消化道反复出血。经过胃镜检查,明确患者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是罕见病变为“胃窦毛细血管扩张症”。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肝硬化有关,也可能与尿毒症相关。漳州市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陈珊莹介绍,面对这样的疑难病例,肾内科与消化内科协作,充分评估病情,探讨综合治疗方式。经过多学科多管齐下为患者治疗,最终该患者消化道出血痊愈,病情趋于稳定,继续在市医院接受血透治疗。
漳州市医院是漳州市肾病学专业质控中心挂靠单位,不仅为疑难危重病例筑起生命防线,也为县级医院开展技术帮扶。
“目前形成‘市级中心—县级小组’两级管理架构。”陈珊莹同时是漳州市肾病学专业质控中心主任委员,她举例,南靖县医院经过帮扶,先后开展了血液灌流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股静脉及颈内静脉双腔导管置入术等,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减轻患者转诊负担。
据漳州市卫健委医政科科长王剑峰介绍,漳州较早成立市级血液透析专业质控中心,2023年再组建肾病学专业质控中心,形成“市级中心—县级小组”两级管理架构。2024年在各县成立肾病学专业质控小组,构建由各医院质控负责人组成的专家网络,并制定保障和考核机制,筑牢全市血透安全防线。
随着科学管理的常态化开展,漳州建立起实际透析质量监测信息平台,以数据驱动临床质量;东山县医院创新建立“透析患者全流程管理档案”系统,完整记录患者血管通路、个体透析方案、并发症监测、营养管理的全周期数据,有效形成闭环管理。
血透患者肾性贫血达标率是血透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之一,近年来,漳州该项指标稳步提升。透析液合格率保持100%。目前,全市血透医师达103人,护理397人,每个血透室均配备2名以上医师,服务效率与质量获得患者广泛认可。(福建日报记者 杜正蓝 通讯员 黄秀玉 吴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