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号 | 下载APP
关注公众号

204岁《重修顺济桥记》石碑 见证泉台郊商赤子心

2025-08-15 11:16:06 来源:泉州晚报

近日,市民捐赠的一方204岁的《重修顺济桥记》石碑,引发广泛关注。记者深入探访发现,不仅碑文记载的捐资前三名出自三个著名鹿港郊商家族,其余捐资人及商号也多与台湾海上贸易渊源深厚。整块碑记,堪称清代泉台郊商群体的一次慈善“大集结”。

据悉,鹿港是台湾南部的一个地方,有的文献称为“鹿仔港”。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蚶江被指定为与鹿港对渡的口岸,泉州府下属的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德化各县,对台贸易均经蚶江出入。“郊”在闽台两地民间指商行,设在泉州、经营台湾鹿港生意的就叫做“鹿港郊”。反之,设在鹿港,与蚶江、永宁、深沪、崇武等地贸易的称为“泉郊”,在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前,台湾鹿港已设有泉郊金长顺等八郊,其中泉郊所属商号最盛达约200家。

多位长期关注郊商文化的专家学者认为,《重修顺济桥记》石碑的回归,为市民们了解泉州世遗文化和行郊文化,还原泉台海上贸易历史提供了重要实物。

黄清和为了族人的教育建了座学堂,专供族人学习用,族人们几年前筹资翻修了古厝。

赤子楷模 “慈善三人组”的桑梓情

《重修顺济桥记》石碑镌刻着顺济桥修缮的捐资情况,捐资数额前二名分别是林文猷250银圆、黄清和150银圆。

林文猷系著名鹿港郊商林振嵩之五子,家族经营的日茂行盛极一时,至今在鹿港保留着商行旧址。

黄清和是泉州府晋江县龟湖铺锦(今石狮铺锦村)人。黄姓家族自清康熙年间起,开始从事泉台两地贸易和航运。族人大都聚居在彰化县鹿港,在鹿港泉州街建立了“铺锦巷”。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研究员胡晓伟梳理相关碑刻、谱谍、题刻及文献材料发现,铺锦黄氏家族相继出现黄汝涛、黄树珍、黄宏度、黄景辰等著名郊商,在泉台商贸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家道殷实的黄清和深具桑梓情怀,热心公益与文化教育。除了顺济桥碑记,有碑刻、文献记载的黄清和义举还有:嘉庆五年(1800),与多人并力捐资,用五年时间修复好“倾崎塌陷严重”的石笋桥;嘉庆十年(1805)、十五年(1810),分别助修泉州府督学试院、泉州府郡学;嘉庆十年、二十一年(1816),捐资修清源山蜕岩;道光癸未年(1823)捐资修筑“小云关”亭等。

1819年的顺济桥修缮,发起人之一是王日曜,捐资50银圆,数额也是较多的。在同时期的修路架桥、文化古迹修缮中,他与黄清和、林文猷经常同心协力,堪称“慈善三人组”。据记载,王日曜是龙塘人,今石狮宝盖镇塘边村人。当时,该村有很多人到台湾做生意。

商号传家 “周益兴”三代人反哺接力

在捐资榜上并列第三(各捐100银圆)的陈鸿谟、同安石焕章、郭友香及商号“周益兴”,同样彰显郊商力量。其中,“周益兴”的故事十分厚重。

晋江博物馆文博馆员粘良图先生曾考证后认为,清乾隆至道光年间,周姓“周益兴号”在对台贸易中发展成为晋江东石镇的首富。周姓家谱《五福堂谱》记载:周姓十三世周佐昌(1730—1808)年轻时就上船做水手,“以舸舰为生,竭力经营……险阻艰难备尝者三十余年”。周佐昌生有五子:仕泰、仕荣、逊仁、仕鼎、仕丰。长子仕泰(1758—1823)自小就上船做父亲的帮手,“胼手胼足,劳力风霜”。清乾隆中期,泉台贸易迎来兴盛期,见多识广的周仕泰带几个兄弟投入商贸。经过多年努力之后,周家发展成一个拥有100余艘货船的大商行。

周家全盛时期,不遗余力地反哺乡土。在泉州城市南部,除捐资修建顺济桥,“周益兴号”还捐修富美宫。在晋江,道光十一年(1831)周仕泰捐造安海至东石间的东桥共176坎。道光十四年,福州水灾大饥,周仕鼎自台湾“运粮米数万石到省垣平粜,赈济全活无数”;第二年又往浙江购米到泉州平粜赈灾,捐修福州试院、文庙和寺观禅院等。

《重修顺济桥记》石碑上,来自“锦江”(今石狮蚶江锦江村)的郊商云集,分别有:纪万吉、纪万兴、纪长益等等。从中依稀可见,爱拼敢赢的闽南人当年集家族、地域或行业之力,抱团跨越重洋,将祖国大陆与台湾地区连成庞大的贸易网络,疏通有无,富裕民生,本身也获利颇丰。其中的纪万吉,在锦江村尤为出名。清道光年间,万吉行郊经营蚶江、鹿港、泉州三地渔、运、商,单运输船只百艘。如今,村里还遗存当年行郊主纪隆草兴建的“风水塔”构件和脍炙人口的“纪草头拾金不昧”的传说。

无言铁证 石碑诉说闽台命运共同体

一块204岁的碑记,带出一爱国爱乡的郊商群体,间接见证一段繁荣的泉台贸易历史,这让精心助力《重修顺济桥记》石碑回归的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倍感欣喜。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台湾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刘序枫副研究员2004年5月来石狮考察时介绍,他们于1993年前往台湾鹿港开展田野调查,发现一宗与鹿港许志湖家族有关的文书共90余件,这让尘封已久的“蚶江鹿港对渡”往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些宝贵资料,现部分保存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当年郊商们经营什么商品?《清实录》《宫中档雍正朝乾隆朝奏折》等史料记录完整:福建地狭人稠,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粮食常常无法自给。而清初台湾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农业兴盛。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清廷增开蚶江与鹿港对渡,使蚶江通台湾有鹿港、八里岔、五虎门三条航线,几乎都是运米的。据道光《厦门志》记载,当时台湾、凤山、嘉义、漳化四县的“兵谷”都拨运到蚶江。

对泉州而言,台湾米谷源源不绝地供给,大大缓解了闽南地区粮食紧缺的困境,时人有言“若台粟三五日不至而漳、泉米价即行腾贵”,“台米一至,价必渐落”。郊商们将台湾的米和糖贩运泉州,再把日用品运到台湾。

顺济桥所在的泉州城市南部,早在宋元时期,因为发达的海洋贸易,已成为商舶货物云集的繁华区域。到了清朝,已经600岁的顺济桥依然是城市水陆交通转运的重要节点。台湾来的农产品在泉州城南批发、销售,通过顺济桥分发到晋江南岸等地,而泉州各地的碗、茶叶、香等手工品,从顺济桥等进入城南,通过水运销往台湾等地。石狮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因此认为,在顺济桥这个重要交通节点出现险情时,郊商们“旋坏旋修”,遇大修缮时,广泛动员捐资。

清代嘉庆、道光时期,在郊行与郊商的共同推动下,泉台贸易达到鼎盛。两岸频繁的经贸往来,促进了台湾社会的持续繁荣。与蚶江对渡的鹿港一时郊行林立,商贾云集。《彰化县志》描写当时的鹿港“街衢纵横皆有,大街长三里许,泉、厦郊居多,舟车辐辏,百货充盈”,被称为“小泉州”。

如今,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收藏的一口铁钟,铭文写着当年鹿港郊46家商号名。蚶江莲西屹立的《重修七星桥碑》也记载两岸捐资者的行郊商号与个人姓名。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璟珩认为,“两岸郊商文化,无疑有过凝重而又辉煌的一页,了解几百年来行郊的故事,更能体会闽台关系的源远流长。”胡晓伟表示,204岁的《重修顺济桥记》石碑,因其镌刻的百个捐资郊商、商号及士绅信息,无疑是泉州与台湾有密切经济联系史实的重要文物实证。(泉州晚报融媒体记者 陈淑华 黄墩良 文/图)

+1
您的观点仅代表您本人,请文明发言,严禁散播谣言和诽谤他人
登录并发表
所有评论
海峡城市网 hxcsw.com Copyright © 201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闽ICP备15016526号-2 联系邮箱:1102859911@qq.com 联系电话:400 186 0591
免责声明:海峡城市网不承担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请与内容提供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