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号 | 下载APP
关注公众号

为全球滨海湿地保护贡献福州智慧

2025-08-13 13:14:27 来源:东南网

东南网8月13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张文奎)立秋过后,闽江河口湿地的傍晚来得早了些。近处,招潮蟹的螯钳在晚霞中晃动,红树林的气根在浅水里舒展;远处,白色的鸟儿自由飞翔,湿地科研监测人员郭萍萍说,那是湿地的“常客”黑脸琵鹭。

但这“常客”曾有段时间不常来。世纪之交,这里违规养殖时有发生,滩涂垃圾遍地,互花米草疯长……在城市化进程中,发展开发与生态保护真的不能兼顾吗?

福州用数据给出了答案:全市湿地总面积19.42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5.14%,湿地保护率达55.33%,两项指标均居全省首位。其背后的探索与努力,也为全球滨海湿地保护贡献了福州智慧。

从濒危湿地到候鸟天堂

福州地处闽江出海口,“江海交汇”的区位、低平的海岸地形、丰富的泥沙沉积及适宜的气候,共同造就了滨海湿地的主导地位。

闽江河口湿地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7种湿地类型,是亚热带地区典型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等全球极危物种在此繁衍生息,成就了福州湿地生态的独特性与重要性。

自2013年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起,48岁的林胜就成了湿地巡护员。

原本从事海鲜贸易的林胜见证了这里的变迁。2003年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成立,短短10余年间,从县级升为省级、国家级。不合理的建设计划被叫停,填海造地没了,违规养殖鱼塘清了,污水和垃圾渐渐少了,修复保护措施接连出台。

“政府建了保护区,还做了不少湿地保护宣传。看得见的变化让我觉得保护湿地很重要,也是我坚持的理由。来当巡护员,就是保护湿地,保护自己的家园。”林胜说。

12年来,除了台风等极端天气,林胜每天随着潮汐变化在7公里的巡逻路上穿梭。

“明显感到大家的保护意识提高了!以前收地笼还会跟你吵,现在偶尔碰到偷捕的,对方都不好意思地收起就走。”林胜的话里满是欣慰与自豪。

这些年,福州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划圈守护,清退互花米草、养殖池,归还候鸟栖息地,闽江河口湿地实现从濒危湿地到候鸟天堂、从人鸟争地到人鸟互相成就的转变。如今,福州湿地内栖息着维管束植物124科334属539种,脊椎动物52目172科424属678种。闽江河口湿地常年有超过5万只水鸟迁徙停歇,近3年有16种水鸟的种群数量达到或超过国际重要湿地标准。

沿着江口溯流而上,福州城区139条内河纵横交错,大小湖泊点缀其间。值得一提的是,福州河网平均密度超过3公里/平方公里,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并不多见,这是一笔值得珍视的绿色财富。

科技是保护湿地的重要手段

福州市闽侯县昙石村,有个海拔仅26米的小土丘,见证过5000年前闽江入海的浩瀚。这处临江傍海之地是先秦闽族的发源地,也是福建古文明的摇篮。

如今,闽江入海口已向东移了60多公里,大量泥沙沉积在长乐以北、马尾以南一带,闽江河口湿地成了新的陆海交接地带,这里水草丰茂、候鸟云集,也让福州成为全球候鸟迁徙九大路线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线上的关键节点,也是濒危物种“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的家园。

“这些都是考古挖掘和科学观察的结果。”郭萍萍说,“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科技都是保护湿地的重要手段。”

2020年11月,一只出生在韩国编号“Y74”的黑脸琵鹭飞到闽江河口湿地,引起郭萍萍和同事的关注。黑脸琵鹭本是候鸟,每年11月飞来越冬,次年3月北飞。但闽江河口湿地的良好环境让“Y74”恋恋不舍,成了这里的“常客”。

郭萍萍和同事通过镜头,见证它创下保护区有明确记录以来黑脸琵鹭的最长留居纪录,为湿地环境的改善提供了科学印证。

在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区,像郭萍萍这样的保护工作者还有很多,他们组成了一支专业且有活力的生态保护团队,为湿地生物的繁衍生息保驾护航。

目前,闽江河口湿地已设立院士工作站,国家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等科研平台也相继建立,国内顶尖专家团队纷纷前来,为湿地保护汇智聚力。在智慧治水领域,福州还首创“数字化+物业化”河湖管理模式,通过智能监测、智慧调度实现水系精细化管理。

民间社会团体也积极出力。2004年成立的福建省观鸟协会,在鸟类保护、科普宣传、生态研究等方面做了不少事。2008年,闽江河口湿地和马祖先后记录到同一只受伤的中华凤头燕鸥,证实两地燕鸥是同一种群。此后,两地轮流举办中华凤头燕鸥保育研讨会,协同开展资源调查、技术共享。

立法是巩固成效的最优解

个人的坚守、群体的努力固然重要,但如何稳住保护成效、走得更远?立法是最优解。

走进福州市林业局法规处处长林茂星的办公室,案头两本略显陈旧的书尤其显眼:一本是2014年出版的《滨海湿地保护法律问题研究》,另一本是2009年出版的《中国湿地保护和利用法律制度研究》。这两本书是《福州湿地保护管理办法》的理论基础。

“我们2015年就启动了办法草拟,酝酿两年后出台,不仅在省内是最早的,在全国也算是领先。”林茂星回忆,管理办法出台前,湿地管理保护权责不清、无法可依,生态优势难以充分发挥。

“制定全省首部湿地保护管理办法,像在荆棘中开路,难度不小。单是湿地概念的定义,就经过了无数次讨论。在没有上位法的情况下,要制定出既符合生态保护法治原则又贴合当地实际的办法,并不容易。”林茂星介绍,他和团队多次请教专家,先后到浙江、江苏调研,查阅了大量文献,经过20多稿修改,《福州湿地保护管理办法》终于在2017年颁布实施。

“有了这个办法,定义清了,权责明了,特别是退养赔付政策有了依据,对后来清退湿地养殖帮了大忙。”福州市林业局资源站工作人员杜超感慨道。

10年来,以《福州湿地保护管理办法》为总纲,福州先后出台16部湿地保护细分办法,保护越来越精细。

今年7月起,新修订的《福州市湿地保护办法》正式实施,去掉了“管理”两字,更突出保护核心。针对滨海、河湖等不同湿地类型,采取分类保护措施,让保护更科学、精准。

日前,福州市政府出台《福州市国际湿地城市提升方案》,从规划引领、依法保护、强化管理、智慧监测、科学修复、合理利用、宣传合作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健全湿地保护管理体系,推动湿地生态功能与生物多样性稳步提升,巩固“国际湿地城市”创建成果,力争6年后高质量通过国际湿地城市评估认证。

眼下,杜超正忙着《福州市湿地保护规划(2025—2031年)》的前期对接。和他一起工作的湿地保护新生代都清楚,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后,责任与使命更重了。

+1
您的观点仅代表您本人,请文明发言,严禁散播谣言和诽谤他人
登录并发表
所有评论
海峡城市网 hxcsw.com Copyright © 201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闽ICP备15016526号-2 联系邮箱:1102859911@qq.com 联系电话:400 186 0591
免责声明:海峡城市网不承担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请与内容提供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