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实体建构大赛落幕
两岸学子以创新作品共筑未来
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实体建构大赛落幕
重庆大学团队作品《归航》获得金奖。记者 陈暖 摄
福州晋安公园,木竹清香与青草气息交织,一个个兼具美学价值与实用功能的实体构筑物悄然“生长”。6日,第十三届海峡青年荟集中活动之“中建海峡杯”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实体建构大赛决赛在这里落幕。
过去72小时的晋安公园,木屑纷飞,绳索紧绷。年轻人的身影穿梭忙碌,他们以木竹为媒,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建构语言有机融合。烈日之下,天津大学团队队长郑振涛的衣衫被汗水浸湿,难掩眼中的专注与热忱:“作为福州人,能够在故乡与来自海峡两岸的青年才俊一起交流,是一件多么值得高兴的事情。”
郑振涛与队员们提取闽台共有的古厝元素,用现代化手法重构檐廊空间,意在打造一个休憩观景的双层空间。从有想法到项目落地,过程并不容易,两岸学子通力合作,最终完成了作品。
“板片太重了。”“我们来扶!”“工具不够了。”“我们借你!”一来一回间,郑振涛与中原大学参赛者结下友谊,还带着他们逛福州。“这次比赛我们得了优秀奖,但意义远不止这些。台湾团队采用的榫卯、绳索等连接方式值得学习,更重要的是我们收获了最珍贵的友谊。”郑振涛说。
两岸青年不仅搭建构筑物,还表达了美好愿景。草坪上,联合大学的作品《祈鸢》犹如迎风飞翔的风筝。“这是一个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意向的遮阳平台。风筝带着人们对天空与未来的向往,放飞于晋安公园的天际。”队长张崇恩与团队提前做过功课,发现许多人喜欢在公园里放风筝。“果然,搭建过程中就有小孩和家长围过来,询问进度、交流理念,我们调整了相关设计,无意中就有更多人参与我们的作品。”张崇恩说,在这样的实体建构中学习,比对着图纸操作更加有效。
今年的比赛以“构·未来”为主题,吸引海峡两岸多所高校的建筑学子参与。主办方表示,首次把实践场地从村镇转移到城市的中心公园,旨在更好地探索建筑与城市生活的融合,更好地启发两岸青年对未来城市建设发展的思考。
放眼草木葱茏的公园,重庆大学的《归航》以现代语言解构帆船文化符号,寄托同胞合力打造港湾的希冀;中原大学的《构隐轩中》将传统木构技艺与现代模块化技术结合,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典范之作……
经过结构安全性、细部创新性、文化表达力等多维度综合考评,重庆大学团队斩获金奖,沈阳建筑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团队分获银奖,中原大学等5支团队获得铜奖。评审专家表示,这些富有创新精神的作品展现了青年的创造力,期待能为建筑行业注入新动能,激发更多跨界创新灵感。(记者 莫思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