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厦门无居民海岛生态保护新路径
白哈礁(记者 林铭鸿 摄)
大兔屿(记者 林铭鸿 摄)
厦门日报讯(记者 张珺 通讯员 刘强)在厦门的版图中,海是流淌在城市血脉中的生命旋律,她以无尽的蔚蓝,拥抱着这座花园城市,赋予其独有的浪漫与活力。海岛,正是这份深情羁绊中迷人的存在——它们或礁石嶙峋,或植被葱郁,像一颗颗散落在深蓝之上的宝石,静默地守护着这片海域的秘境。
在厦门人熟悉并深爱的鼓浪屿、厦门岛之外,还有一群更为“低调”的生态秘境——无居民海岛。它们不曾被大规模开发,却承载着独特的生态价值与自然之美:它们是候鸟迁徙的驿站,是海洋生物的家园,是厦门海洋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我们将目光投向这些无居民海岛,探访厦门如何发挥国企专业优势,构建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三级管控体系,在无居民海岛管理上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的新路径,让“海上秘境”焕发新生。
探岛
各具特色
探访厦门49颗“海上珍珠”
厦门有多少个海岛?53个。其中有居民的岛屿4个,为厦门岛、鼓浪屿、大嶝岛、小嶝岛——没错,很多人日常生活在思明区、湖里区,但并没有注意到,自己生活在岛上。
当然,其他49个无居民海岛更令人好奇。连日来,在探访中记者发现,这些自然的杰作,魅力迥异——有的是生命的乐园,每一寸土地、每一块礁石都蕴藏着独特的生态密码;有的则承载着历史的印记;还有一些文旅资源丰富的岛屿,孕育着未来的发展可能。
在厦门的众多海岛中,最受瞩目的莫过于鸡屿和大屿,它们是福建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白鹭自然保护区,也是鹭岛厦门名副其实的“鹭巢”和“空中精灵”的孵化基地。其中,鸡屿栖息着大白鹭、中白鹭、小白鹭、黄嘴白鹭、岩鹭等多种白鹭类鸟类,后两种更是全球濒危物种。当前,正值白鹭的繁育季,记者乘船靠近鸡屿时,岛上万鸟齐鸣,羽翼翩跹,犹如举行一场盛大的“欢迎仪式”。此外,蛇类和猛禽如鹰也是常见的“居民”,它们共同构建起一个相对完整的食物链,展现了海岛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生物多样性。
登上大离浦屿,岛上植被覆盖率极高,拥有原始而丰饶的生态系统——这里是多种海生植物的繁衍地,也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驿站。同样,形似巨鳄、厦门最大的无居民海岛鳄鱼屿,礁石犬牙交错,茂密的耐盐植物顽强地生长在岩缝之中,许多小型海洋生物将此作为“育婴室”和“避难所”。
白哈礁是名副其实的“海鸥天堂”——退潮时,礁石仿佛活了过来,成群的海鸥在这里盘旋、觅食、栖息,它们的鸣叫声、振翅声与海浪声交织,为这片海域增添了无尽的生动与灵气。
有些海岛,不仅拥有迷人的自然风光,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印记与人文情怀。其中,宝珠屿与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颇有渊源,据说,陈嘉庚先生夫人宝珠的衣冠冢藏在岛上,宝珠屿的名字也因此而来,登上岛屿最高处的宝珠塔,不远的集美学村尽收眼底。土屿上矗立着一座面朝大海的妈祖像,每当渔民出海或归来,总会望向妈祖像,祈求风调雨顺、平安顺遂。
一些无居民海岛,距离海岸较近,还有简易码头、小路以及初步绿化,具备“串岛游”的开发基础。如大兔屿,其旅游资源、地质景观、绿化情况较好,是厦门在无居民海岛综合治理领域的重要实践样本。火烧屿拥有独特的红色岩石,更能一览日落时分如火烧云般的美景,也同样具备开发潜力。
问岛
生态困境
海岛生物多样性亟需保护
在湛蓝海水的映衬下,无居民海岛仿佛一幅静谧的画卷。然而,在这份宁静的背后,却隐藏着不容忽视的生态困境。
长期以来,风浪的侵袭使得部分海岛的岸线逐年退缩,岩石裸露,土壤流失。“无居民海岛的生态系统相对脆弱,哪怕是微小的侵蚀,长此以往也会对岛屿的地貌和植被造成不可逆的影响。”记者在跟随工作人员巡查鳄鱼屿等岛屿时,看到一些区域的植被根系裸露,那是海风和潮汐长期侵蚀的痕迹。不仅如此,“茅瓜”和“绿萝藤”等外来入侵植物的肆意蔓延,与本土植物争夺生存空间,对海岛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
海岛总时不时有“不请自来”一部分游客和垂钓爱好者,这些无序的人为活动,不仅可能带来火灾隐患和植被破坏,还会遗留大量海漂垃圾,塑料瓶、泡沫浮球、废弃渔网等随着潮汐被冲到沙滩和礁石上,污染了环境的同时,也对海鸟和海洋生物构成致命威胁。
守岛
现场巡查
双脚丈量的常态化守护
仲夏,清晨7点半。市城投公司的工作人员傅寿斌和同事正在准备开始一天的巡查工作。备齐淡水、干粮,上报巡逻人员信息后,他们登上巡逻艇,从集美的一个码头出发,驶向鳄鱼屿、白哈礁、火烧屿、宝珠屿等多个无居民海岛,从东往西环绕厦门岛进行巡逻。
今年4月,市城投公司旗下集众祥和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中标厦门市“2025年无居民海岛安全巡查管理”项目,每周两次的巡岛就成了傅寿斌和同事的工作日常。
海浪轻拍船舷,船只平稳前行。“今天海上风力二级,非常适合巡查。”傅寿斌和同事手持望远镜,仔细观察每个岛屿的动态,并用卫星定位设备记录巡查轨迹,他告诉记者:“巡逻要看时间还要赶潮水,不然船艇无法靠岸就没法登岛了!”岛屿巡查看似简单,实则充满艰辛。除了个别不具备登陆条件的岛屿外,大部分的无居民海岛巡查都要上岛,“岛屿的自然风貌、有无人员、生态植被的情况等都是巡查的内容。”傅寿斌说。
静谧优美的海岛,会不时迎来一些“不速之客”——未报备登岛的露营者和垂钓者,他们的行为无形中对岛屿生态带来了潜在威胁,这也成为傅寿斌日常巡查的重点工作之一。“5月我们巡查中发现多起登岛露营、垂钓事件。”同事屈志勇指着巡查记录说,“特别是几个自然条件好的岛屿,吸引了不少桨板爱好者登岛,但这些活动大多未经许可,易发生安全事故,我们都会劝离。”
护岛
国企担当
构建海岛科学管养新范式
目前,我市正在全力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按照政府主导、国企参与、市场运作的思路,探索建立三级联动的自然资源管护利用工作体系。在厦门无居民海岛的保护与管理实践中,国企力量的发挥,无疑是其探索新路径的关键。
今年初,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2025年无居民海岛安全巡查管理项目进行招标,对巡查内容、频次、标准等进行了细化。作为自然资源整备实施主体的市城投公司,凭借其在资金、技术、人才和统筹协调方面的积累优势,承担起这项长期而系统的任务,并开始创新摸索具有“厦门样本”特色的海岛科学管理范式。
市城投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无居民海岛的巡查管理涉及的是长期的、基础性的生态保护工作,在市资源和规划局的指导和支持下,城投公司正在将我市土地管理的成熟模式拓展延伸到所有自然资源,积极承担起自然资源的整备、管理和保护利用工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探索构建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三级管控体系,厦门在此前已经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大兔屿项目是市城投公司的首个市场化项目,该项目不仅对岛屿景观进行了综合治理,更创新融合了“海岛+网络”的智慧监管技术手段,实现了全天候的实时监控,大大提升了管养效率。继大兔屿之后,市城投公司又成功承接了鸡屿岛和大屿岛的治理项目。鸡屿岛项目是城投公司首次拓展海洋环境整治业务,重点聚焦海漂垃圾清理,成功清运了大量泡沫浮球、塑料垃圾等,有效保护了珍稀鸟类栖息地。
点击
无人居 有人管
针对无居民海岛面对的生态挑战,厦门积极探索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和对策。
首先是政策法规层面的制度建设,在无居民海岛管理上,我市在2004年出台《厦门市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并在2016年、2018年两次对法规进行修订,为海岛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最核心的举措,便是常态化巡查与动态监测,这是发现问题、预警风险的关键。城投公司的工作人员按照每周两次、全年不低于120次的频率,来回穿行在大小岛屿之间。
针对巡查中发现的隐患,厦门坚持推进隐患整治——组织专业队伍清理海漂垃圾,如在鸡屿岛海漂垃圾清理项目中,清运了800平方米海域面积的垃圾,为珍稀鸟类营造了良好的栖息环境;针对外来有害物种,采取集中清理和生态修复措施,例如在大屿岛项目就包含了对外来有害物种的治理;对于基础设施的老化和损坏,也及时进行修复和维护,如大屿岛的木栈道修护等。正是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科技赋能的举措,厦门正逐步解决无居民海岛所面临的困境,让这些曾经的“海上遗珠”重现生机。
“动态监测的意义在于,它能为海岛保护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通过定期收集和分析这些数据,管理部门能够及时掌握海岛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评估风险,并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保护修复方案。”市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鹭江茶桌仔
打破“人离岛弃”惯性逻辑
●张珺
在城市与自然的共生图景中,无居民海岛因其孤立与沉默,常被忽视。但厦门以实际行动表明:国土资源的每一片土地,都需要被守护。
从大兔屿智慧管护平台的建设,到海岛全域生态修复的推进,厦门正尝试打破“人离岛弃”的惯性逻辑,转向“虽无人居、亦需管理”的新型治理范式。背后,是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理念的深刻践行,也是自然资源全民所有、由全民共治共享的制度深化。
可贵的是,厦门将市场机制引入无居民海岛治理,由国企主导、以项目化方式管理,使得曾经“无主无人问”的生态洼地,成为制度、技术、资本共同作用的创新高地。
无居民海岛的静谧,并不代表着沉寂。厦门对“海上秘境”的守护,在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的同时,让我们听见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深远回响。
厦门海域海岛岛礁档案
总数53个
有居民海岛4个
厦门岛 鼓浪屿 大嶝岛 小嶝岛
无居民海岛49个
有17个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其中角屿为国防用岛
名词
无居民海岛
无居民海岛是指厦门市海域内不作为常住居住地的岛屿和岩礁。岛屿和岩礁名录由市人民政府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