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号 | 下载APP
关注公众号

基孔肯雅热“来势汹汹” 泉州疾控提醒:防蚊灭蚊,切断传播链

2025-07-25 16:32:45 来源:泉州晚报

近日,广东佛山出现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疫情。泉州疾控提醒,基孔肯雅热不会通过人与人的直接接触传播,而是必须通过蚊虫叮咬,因此预防的关键是防蚊灭蚊。

“弯腰”病的名字由来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实它来自非洲坦桑尼亚南部Makonde族的语言,意思是“痛得弯腰”。

1952年在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首次被发现,1958年在泰国首次出现城市疫情,2004年以来,暴发变得更加频繁和广泛,2008年我国首次发现输入性病例,截至2024年12月,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本地传播,2025年1-6月,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共报告病例超22万例。

目前,基孔肯雅热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南美洲、非洲、东南亚、南亚等地区,如巴西、印度、法属留尼汪岛、泰国、马来西亚等。

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化,虫媒传染病病毒传播媒介的范围不断扩大,再加上全球各地区人员不断流动,使本在南美洲、东南亚流行的基孔肯雅病毒被传播至对其免疫力较差的地区人群。

被蚊子“盯”上的病毒

基孔肯雅热的传染源主要是受感染的动物宿主和病人,主要通过带有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叮咬而传染给人类。

病毒主要以“人-蚊-人”的方式循环,人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2-5天可产生高滴度的病毒血症,被伊蚊叮咬后,伊蚊便可能受到感染,若再叮咬其他人,便有机会将病毒传播。基孔肯雅热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预后一般良好。

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为1-12天,通常为3-7天。其特征是突然发热,经常伴有严重关节痛。80%的患者在发病后2-5天, 可在躯干、四肢的伸展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猩红热样皮疹,有瘙痒感,数天后可消退。

有些患者可能有结膜充血和轻度畏光的结膜炎表现,或出现移动性小关节痛。该病尚无特异性抗病毒治疗,急性期采取支持治疗,包括休息、补液及使用抗炎药和镇痛药等。

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

目前咱们国内暂时还没有基孔肯雅热疫苗。泉州疾控专家提醒,预防基孔肯雅热需从控制蚊媒、切断传播途径和增强个人防护三方面入手。

离泉前:查目的地疫情,备好驱蚊用品;

回泉后:12天内留意身体变化,有发热、皮疹速就医并报备旅行史;

日常防护:目前应该让防蚊虫叮咬成为出行标配,在外出时可以涂抹含驱蚊剂的药膏,每4—6小时补涂一次;孕妇和1岁以内儿童建议减少使用含避蚊胺的产品,优先选择蚊帐等物理防蚊。

专家提醒,应及时消除蚊虫滋生地,家庭环境需做好灭蚊措施。及时清理房前屋后的积水,如花盆托盘、瓦罐、低洼处等,这些是伊蚊滋生的“温床”,只要做好“清积水、防叮咬、早报告”,就能有效切断传播链。

基孔肯雅热虽不常致命,但其带来的剧烈关节疼痛和潜在的长期困扰,足以成为健康的巨大负担,别让小小的蚊子,搅乱我们的生活节奏。(泉州晚报融媒体记者 张沼婢 通讯员 石神鉴 实习生 张钰滢)

+1
您的观点仅代表您本人,请文明发言,严禁散播谣言和诽谤他人
登录并发表
所有评论
海峡城市网 hxcsw.com Copyright © 201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闽ICP备15016526号-2 联系邮箱:1102859911@qq.com 联系电话:400 186 0591
免责声明:海峡城市网不承担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请与内容提供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