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晋安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绘就城乡融合新图景
山城互动 点绿成金
——晋安打通“两山”转化通道,绘就城乡融合新图景
快速发展的福兴经济开发区。记者 林双伟 摄
打开卫星地图,晋安区一片青绿——全区面积522平方公里,北峰山区就占了429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比超八成的晋安区,如何走好“两山”转化之路?
牢记“无愧于绿水青山,造福于父老乡亲”的殷殷嘱托,近年来,晋安区筑牢生态之基,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山与城双向奔赴,绘就城乡融合新图景。
吸引市民上山
变“包袱”为财富
北峰山区群山连绵,鼓岭鼓山双峰并秀。上鼓岭避暑、到鼓山消夏,已融入福州市民的夏季生活。
过去,大片山区被人看作是发展的“包袱”,但晋安不这样认为。早在20世纪90年代,晋安就开始以生态旅游为切入点,打造鼓岭旅游度假区、鼓山风景名胜区,吸引城里游客上山,率先施展“两山”转化的经济魔力。
一场变“包袱”为财富、以“生态佳”支撑“生态+”的实践展开。筑牢生态之基,科学划定鼓山风景名胜区三级保护区,严格执行风景名胜区和福州市马尾水厂白眉水库二级保护区保护要求,鼓山—鼓岭生态得到有效保护。
扮靓山容,开门迎客,鼓山—鼓岭风景区先后实施多轮提升改造,累计落地项目200多个,重点完善登山步道等基础设施,整体面貌和旅游品质实现质的提升。
与此同时,最拉风山路、黄金景观道、福州最美羊蹄甲山道等特色生态产品,以及高端度假疗养中心、温泉上山等生态旅游大项目落地,带动民宿产业兴起,释放周边镇村经济活力。
思路一变,市场一片。鼓山—鼓岭风景区年游客量由2012年的300万人次增长到2024年的995万人次,旅游年收入增长至2024年的8.2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保护生态过程中,晋安区还持续推动鼓岭历史建筑保护修复和活化利用,完成万国公益社、鼓岭邮局等20多处历史建筑修复。近年来,鼓岭情缘再续,“鼓岭之友”穆言灵、托马斯·海门薇等人故地重游,中美青少年相聚千年柳杉下,聆听鼓岭故事……
如今的北峰山区,不仅是“两山”转化的生动实践地,更镌刻着中美民间友好交流的美好图景。
农产品卖进城
农文旅融合铺就致富路
20世纪90年代,寿山石价格飞涨,人们在寿山村的田间地头争相挖宝,青山一度成了“瘌痢头”,寿山村也被称为“三好一差”村(石头好、环境好、寿山石文化好,生活环境差)。
2000年开始,寿山村粗放型的石头资源经营模式发生改变。《福州市寿山石资源保护管理办法》出台,明确开采要求与生态保护责任,实现寿山石开采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晋安区及有关乡镇坚决落实工作要求,严厉打击破坏性采矿活动,开展“青山挂白”治理。
一系列行动成效显著。寿山石矿区植被覆盖率从2015年的30%提升至2023年的78%,田黄溪水质达到Ⅱ类标准,寿山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随后,晋安区又注册“中国・寿山”地理商标,打造寿山石文化主题小镇,开设大师工作室培育雕刻名家,持续激活石经济,变“卖石头”为“卖石头+卖石文化”。
广阔的青山间,卖进城的,不只石头,寿山村的蝶变也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产品、农文旅融合实现村民增收的生动实践。
如今,鹅鼻萝卜、晋安佛手瓜、鼓岭甘薯、日溪脐橙、点洋青红等“北峰味道”登上市民餐桌;越来越多的游客在九峰村等乡村享受美丽山水,体验田园生活,再带走当地的农副产品,实现村民致富、村集体增收。
城里“筑绿巢”
绘就产城人融合画卷
牢记殷殷嘱托,晋安在推进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山水辉映、产城人融合。
夜幕四合,晋安湖面倒映着市科技馆新馆、市文化馆新馆、市少儿图书馆的光影;不远处,晋安三创中心、湖塘科创园内,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新型都市产业应运而生。
晋安湖公园建成前是什么样的图景?附近的居民记得,这里曾经聚集二化、耀隆化工等企业,以及建材市场、石材市场等,内涝、水体黑臭问题严重,居民不堪其忧。
必须作出改变。晋安区启动晋安湖建设,并重构山水格局,将牛岗山公园、鹤林生态公园、晋安湖公园成片连接,形成“北山南湖、一水贯穿”的城市生态绿轴。在此基础上,融入生态修复、海绵城市等设计理念,新建湖体、河道,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片区防涝标准从不足10年提升至20年一遇。
筑绿成巢,赋能高质量发展。2024年,东二环泰禾广场等商圈依托晋安湖生态优势吸引客流超3000万人次,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0亿元。晋安湖中央商务区建成湖塘科创园、晋安三创中心、数字内容产业园等,福兴经济开发区汇聚近500家“四上”企业,去年营收超500亿元。一个生态公园、商业综合体、产业园区多业态共赢格局形成。
山城互动,点绿成金。探索“两山”转化的路上,晋安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不断推动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转化,以生态保护利用为笔,书写城乡融合的生态故事。(记者 冯雪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