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号 | 下载APP
关注公众号

罗源:科技助力解难题 稻浪翻涌迎丰收

2025-07-10 12:36:56 来源:福州日报

科技助力解难题 稻浪翻涌迎丰收

——农技“特种兵”罗源田埂显身手

7月初的罗源起步镇桂林村的稻田里,稻浪初泛金黄。连日来,由福建农林大学共建的罗源“特种稻科技小院”专家团队,在首席专家林文雄教授、责任专家林文芳副教授及王文斐教授带领下,联合罗源县农业技术骨干深入起步镇与松山镇的再生稻基地,为丰收注入科技力量。

林文雄教授(右1)给农户和学生现场授课。(受访方供图)

7日上午,林文雄半蹲在齐腰深的稻丛中,小心拨开浓密的剑叶。“看这里!”他沙哑的声音穿透蝉鸣,指尖轻点处,一粒饱满青绿的腋芽在稻节处蓄势待发。

“现在正是灌浆的关键阶段。”林教授捏起一株灌浆期的稻穗说。他手里的稻粒已压弯了穗颈,“田里得时刻保持水层,这是给腋芽续命的‘甘露’。”他直起身,指着田埂边一条刚开出的排水沟说:“看见没?在头季稻成熟前7到10天,这整片田都得这样烤干晒硬,机器下田才不伤芽、少碾稻!”热风卷过,稻浪起伏,他穿梭在田块间,揪起一片贪青的剑叶:“肥给晚了,叶子光长个,会晚熟,还会有病虫害!”

稻田深处,植保站站长林忠旺扒开稻丛的窸窣声格外清晰。“这儿!”他捏起一片叶尖焦枯的叶子,凑到阳光下看了看,“二化螟钻心虫,量不大但得盯紧!”身旁的研究生立刻打开采样袋,记录下病叶位置。一套早防早治的“药方”就在稻花香中迅速敲定。

当日,团队成员穿梭在起步镇桂林村和起步村沃田农场的不同区域进行抽样。尺子丈量,计数器轻响。“有效穗普遍15穗以上!”“这株穗粒数超260了!”数据从田垄间迅速汇总。林文雄接过记录本,扫了一眼,脸上露出笃定的笑容。他转向一直紧跟着的沃田农场负责人黄培亮说:“老黄,头年试种,干谷亩产冲600公斤,稳了!”黄培亮闻言,黝黑的脸上瞬间绽开笑容。他蹲下身,粗糙的手掌爱惜地抚过一株株结实饱满的稻穗,像是掂量着沉甸甸的希望:“有专家这话,心里这块石头总算落地了!这科技,真管用!”

随后,团队到达松山镇再生稻基地,咸涩的海风扑面而来。松山镇基地面临淡咸水交汇引发的土壤盐碱化趋势。林文雄在此着重强调良种的基石作用:“插秧时间与基础苗情决定后期产量,必须筛选耐盐良种,配以良法,方能在挑战之地稳产增效。”

协议落地田头,科技扎下深根。活动现场,责任专家林文芳代表福建农林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与沃田农场郑重签署《机收再生稻低碳高效栽培技术支撑合作协议》,标志着“科技小院”的前沿研究将在这片土地上加速转化为生产力。

在北山湾合作社,林文雄抹去脸上的汗水,目光扫过眼前年轻的学生们:“论文要写在大地上,解题于实践中,在服务产业中锤炼协作与科研真本领。”合作社负责人于国胤当场承诺将全力支持科研攻关,共破生产难题。“专家师生只要有需要,我们这块田就随时敞开门!”

今年是罗源规模化种植再生稻的第二年,在“科技小院”的全程护航下,从品种筛选、育秧插秧到分蘖调控,沃田农场等基地积极投入。当前头季稻丰收在望,师生们以科技力量为罗源再生稻产业注入强劲动力,稳步推进乡村振兴。(记者 任思言 通讯员 李艳芳)

+1
您的观点仅代表您本人,请文明发言,严禁散播谣言和诽谤他人
登录并发表
所有评论
海峡城市网 hxcsw.com Copyright © 201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闽ICP备15016526号-2 联系邮箱:1102859911@qq.com 联系电话:400 186 0591
免责声明:海峡城市网不承担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请与内容提供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