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今年将在185个社区推广儿童友好理念
厦门日报讯(记者 翁华鸿 通讯员 张谢池)昨日,厦门市妇联副主席王卫花接听市12345政务热线,围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与市民进行交流,回应关切、答疑解惑。
所谓儿童友好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公共服务中充分考虑儿童的需求,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拥有安全、快乐、有趣的成长空间。从社区里的滑梯沙坑,到彩色斑马线、童趣图书角、儿童候诊区,都是“儿童友好”的体现。
作为全国第二批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城市之一,厦门坚持“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在上层设计上注重“本地化+创新性”,率先全省推出儿童友好城市VI视觉形象系统、主题曲、小程序等一系列“接地气”的配套内容。
在厦门,儿童友好不仅是概念,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去年,厦门就已率先完成首批20个儿童友好示范社区,覆盖城市核心区、城中村等多种类型。比如,滨中社区打造全省首个社区级安全文化园区,设有儿童专属体验区和彩色斑马线;渐美村结合龙舟文化,推动亲子参与民俗活动,增强儿童归属感与文化认同。
根据《福建省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指导意见》,到2025年,全省30%以上社区将建设儿童友好社区。厦门也将建设步伐全面提速:今年厦门加快推进第二批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工作,计划在全市185个社区推广儿童友好理念,其中25个将作为重点示范社区,并重点打造思明区厦港街道、湖里区禾山街道两个儿童友好街区。
儿童参与,是厦门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今年6月1日,市妇联首次聘请儿童观察员“上岗”,孩子们从自身视角出发,提出许多有趣又实用的建议,如设置彩虹发光斑马线、滑梯遮阳棚、医院儿童候诊区等。许多建议已经被实际采纳,真正做到“童声有回应”。
特殊儿童的成长同样受到重视。厦门通过未保工作站,联动民政、妇联、慈善组织等设立爱心基金,提供心理辅导、临时照料等服务,构建多层次帮扶机制,让每一位孩子都能感受到城市的温度。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是跨部门、跨领域系统工程。厦门建立由发改、教育、妇联等多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儿童工作纳入城市发展整体布局。同时,市妇儿工委办联合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多元力量共建儿童友好服务,现已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儿童有声”的良好氛围。
如今,厦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正从“设施建设”迈向“治理优化”的更深层次。市妇联等单位持续打造多维儿童友好空间、外图书城打造“阅读空间”、海上世界打造“成长空间”、下潭尾红树林公园打造“生态空间”;市教育局确定151所儿童友好学校,市卫健委打造儿童友好医院,市市政园林局推进143个公园适儿化改造……一个全龄覆盖、全域渗透的儿童友好生态已初具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