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号 | 下载APP
关注公众号

泉州:城乡融合发展 山海双向奔“富”

2025-07-01 16:50:05 来源:泉州晚报

暑期来临,藏身于戴云山麓的德化县国宝乡南斗村,古厝依山傍水,溪流清澈见底,白鹭展翅田间,吸引一波又一波的游客慕名而来。过去乏人问津的老旧山村,这几年通过探索“乡村+治理+艺术+美学”模式,唤醒沉睡资源,开展艺术乡建,已经化身为研学旅游的网红村,走出一条以艺术赋能乡村“小切口”,推动共同富裕“大场景”的发展路径。

视线转移到海边。晋江围头半岛东侧的南江村,以海兴村、“鲍”团发展,年产值达1.4亿元的工厂化水产鲍鱼养殖业,每年带动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收入超1000万元,鼓起了村民“钱袋子”。放眼晋江102公里的海岸线,安海、东石、英林、金井、深沪、龙湖6个镇下辖的52个村(社区)“串珠成链”,打破镇村界限,正以“滨海生态乡村振兴示范带”之名,探寻“组团”崛起的共富密钥。

山与海,城与乡,共同富裕的“蛋糕”越做越大、越品越香。眼下,泉州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扛牢省委赋予“在推进共同富裕上先行探索”的重任,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探索具有泉州辨识度的共同富裕有效路径,为福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贡献泉州力量。

“一盘棋”统筹

先行城市锚定“共富愿景”

共同富裕,民心所盼,泉州何以在全省先行一步?这是经济大市“勇挑大梁、走在前列”的应有之义。

看实力,泉州民营经济发达、产业基础雄厚,贡献了“七八九九九”,即七成税收、八成地区生产总值、九成技术创新成果、九成城镇就业、九成企业数量,形成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9个超千亿制造业产业集群,2024年全市GDP总量突破1.3万亿元,6.5%的增速领跑全国27个万亿城市,站稳全国工业十强,发展态势越来越好。

看活力,泉州推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不断创新和发展‘晋江经验’”写入中央文件,获评国家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连续三年获评省营商环境标杆城市,跻身全国营商环境改革试点城市,发展环境越来越优。

看动力,泉州拥有891.4万常住人口,持续保持全省首位,全域城镇化率上升至71.1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5万元大关,城建年度投资突破千亿元,省域三大中心城市首位度越来越高。

看潜力,泉州文脉商脉根脉绵延千年,海丝文化、闽南文化、红色文化、华侨文化交相辉映,汇聚了超千万泉籍华侨华人和200多万异地泉商的智慧和力量,参与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全国最具烟火气旅游城市、世界海丝多元文化旅游目的地,旅游接待量破亿人次,人气越来越旺。

可以说,泉州有条件也有能力,在唱响新时代“共富曲”中先声夺人。

今年5月,《泉州市创新发展“晋江经验” 奋力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城市实施方案》新鲜出炉,明确34项具体任务。市域统筹之下,着眼“南高新、北石化、环湾崛起、县域做强”,着眼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三个缩小”和生态富美、安全韧性“两个突出”,泉州“共富愿景”跃然纸上——

到2030年,初步建成具有泉州特色的共同富裕美好城市。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速保持全省前列,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更加夯实。经济整体发展实现更高质量,城乡发展更加均衡,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文旅产业加快发展,中心城区美誉度首位度持续提升,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试点县(市、区)形成一批各具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案例、制度成果。

到2035年,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在全省率先建成具有泉州特色的共同富裕美好城市。

“差异化”求索

三个县域勇当“探路先锋”

县域一头连着城、一头牵着乡,是以城带乡的第一线,也是共同富裕的主阵地。泉州县域经济独树一帜,5个县(市)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为城乡融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石狮、晋江、德化三个县域正以“探路先锋”的姿态,奔赴共同富裕的美好前程。

石狮昂首阔步“共同富裕先行区”——这座城镇化率领跑全省、高达86.38%的现代化滨海城市,在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曾首创新市民“积分入住”,让30万外来人员与本地居民享用同等待遇。如今,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步履不停,当地探索出共拼强志、共商集智、共建筹资、共管善治、共享立制等“五共机制”,深入实施较低收入群体精准帮扶、城乡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医疗卫生服务全域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城乡宜居环境建设提升、农村产业结构优化提升等“六大行动”,创造性开展“构建共同富裕先行区擂台大比拼”,力争到今年年底,GDP达1409亿元、人均GDP达20.1万元。

晋江志在全国“共同富裕县域范例”——用好“晋江经验”这一宝贵思想和精神财富,晋江人不断厚植区域竞争力优势,打开共同富裕的实践通道,大力实施产业升级、创业增收、城乡融合、民生保障、精神文明、绿色转型、高效治理等“七大共富行动”,积极锻造成功案例。争取到2030年,全市基本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15分钟生活服务圈实现全覆盖,农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达 50万元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市GDP增速,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低收入群体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

德化努力建设“共同富裕山区范例”——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陶瓷之都就率先撬开城镇化大门,成为“大城关”发展的典范。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全面对接,德化希冀在推动产业提升、城乡融合、惠民共享、绿色转型、治理体系、机制创新上作示范,聚焦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支持全面创新新机制、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构建城乡融合新局面、构建新时代文化高地、构建生态文明示范区、构建社会治理新体系等七项重点任务,着力打造繁荣、宜居、幸福、美丽、平安、活力德化,让全县居民生活品质迈上新台阶。

“系统性”推进

同题共答解码“九个共富”

共同富裕无法一蹴而就。如何写好这篇文章?泉州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城市的解题思路清晰。

在“产业共富”上先行示范——坚持把做强实体经济、做优民营经济作为关键抓手,从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激发民营企业在促进共同富裕中发挥中坚力量、强化国有资本推动共同富裕战略功能、以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共同富裕等五个方面入手,夯实共同富裕物质基础。近两三年间,泉州着力打造“搬不走的产业生态”,深入实施“抓创新促应用”“绿色数字技改”“抓工业设计促产业提升”“专精特新企业倍增”“重点工业企业倍增”等系列专项行动,加速3084家高新企业向“新”求质,100个园区标准化项目已建成2300万平方米厂房,吸引了超千家企业投产。以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赋能现代化农业,带动农产品网络销售额突破150亿元。当前,泉州经营主体总量已突破168万户,每5人中就有1人是“老板”,呈现出勇当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主力军的蓬勃活力。

在“改革共富”上先行示范——坚持把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作为重要路径,从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完善财政政策落实制度、建立健全回报社会激励机制等四个方面入手,持续拓展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转移性和三次分配等五类收入,优化共同富裕群体结构。把“集建入市”作为盘活利用低效用地的重要抓手,截至今年一季度,泉州试点工作成效位居全省前列,共完成94宗、1067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为村集体收入增加3.02亿元,带动产业投资规模28.4亿元。

在“民生共富”上先行示范——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提升医疗健康服务品质、构建幸福养老服务体系、构建育儿友好型社会、持续提升社会保障体系能级等五个方面入手,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去年以来,全市上下发力物业管理提升,办好物业“十件实事”,创新探索、全面推广“业账社审”等模式,让500万小区居民共有的“钱袋子”装满了“获得感”。

在“城乡共富”上先行示范——坚持把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作为战略任务,从加快共富的城市发展规划体系建设、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积极融入厦漳泉都市圈建设等三个方面入手,推进共同富裕均衡布局。全市将按照“一湾、两翼、三带、一屏、多支点”的开发保护总体格局,有序推动国土空间高质量重构和产业发展高质量重塑。深入实施“千村示范引领、万村共富共美”工程,建成茶叶、水产等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在“山海共富”上先行示范——坚持把构建沿海与山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格局作为内在要求,从争创新时代山海协作的典型、推动闽宁协作再上新台阶、用情用心做好援藏援疆工作等三个方面入手,探索形成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的有效路径,在服务全国、全省战略大局中实现共同富裕。此间,泉州与三明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山海协作实施方案,234个协作项目全面铺开,在全省山海协作年度考评中拿下第一,创造了独特的“福建样本”。

在“精神共富”上先行示范——坚持把丰富群众精神世界作为根本要求,从打造更具辨识度和吸引力的文化内核、促进精神文化产品的共同享有、完善文旅产业运行带动机制、建设富有凝聚力的侨乡文明新风等四个方面入手,加快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市。当下的泉州,正因地制宜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特色、内涵,布局建设一批农村文化礼堂,引导文化特派员、文化志愿者、艺术类专业师生等深入乡村对接帮扶,共同打造文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

在“生态共富”上先行示范——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靓丽底色,依托泉州“山、水、林、田、江、海”自然禀赋,从全力打好生态环境巩固提升持久战、构建生态市建设大格局、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三个方面入手,加快建设美丽泉州,提升共同富裕宜居环境。直面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泉州持续攻坚“污水厂处理、管网收集、泵站转输、调蓄池、中水回用”五大能力建设,三年计划新改建污水治理项目357个、投资188亿元,让碧水蓝天成为泉州恒久的骄傲。

在“和谐共富”上先行示范——坚持把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作为基石底座,从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更好发挥法治对共同富裕的保障作用、持续深化拓展“主动创稳”机制、健全完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等四个方面入手,一体化推进法治泉州、平安泉州建设,提升共同富裕治理效能。这几年,泉州坚持把建强用好“党建+”邻里中心、综治中心、小微权力监督平台等“两中心一平台”作为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下沉各类民生服务3300多项,让群众满意安心、社会和谐安定。

在“同心共富”上先行示范——坚持把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和聚侨引侨作为重要推力,从以情促融深耕侨台文化纽带、建设高水平共同富裕的侨乡样本、以推进两岸(厦泉金)合作发展区建设促进泉台融合发展等三个方面入手,发挥侨乡资源优势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等独特作用,一体化推进泉州与侨台深度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社会融合,提升共同富裕发展动能。近年来,除了成功举办两届海丝侨商投资贸易大会,泉州还在全国首创海外华裔青年(小语种国家)跨境电商培训,吸引超万名海外华裔青年线上线下参与,不仅找到与家乡产业对接的契机,也为“国潮泉州”优品出海拓宽了渠道。

“九个共富”力透纸背,不久的将来,一批有共富味、改革味、泉州味的标志性成果将渐次涌现,转化为更多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幸福图景。(泉州晚报融媒体记者 陈林森)

+1
您的观点仅代表您本人,请文明发言,严禁散播谣言和诽谤他人
登录并发表
所有评论
海峡城市网 hxcsw.com Copyright © 201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闽ICP备15016526号-2 联系邮箱:1102859911@qq.com 联系电话:400 186 0591
免责声明:海峡城市网不承担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请与内容提供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