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故事传薪火 工匠精神谱新篇
劳模故事传薪火 工匠精神谱新篇
——市总工会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系列报道之二
闽江潮涌,榕城向新。在福州这片承载着千年文脉与改革基因的热土上,劳模精神如榕树之根深植沃土,工匠精神似茉莉之香沁润人心。从闽江大桥飞架南北的壮丽图景,到滨海新城智慧工地的机械轰鸣,从科技赋能工农业到数字经济大腾飞,一代代劳动者以双手丈量城市高度,以匠心雕琢发展精度,诠释着“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坚定信念,“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创新胆识,“薪火相传、匠心永续”的使命担当。
匠心筑梦
以无私奉献铸就时代丰碑
2023年“五一”前夕,市总工会、市劳模办、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前身为福州市传染病医院)派员到全国劳模詹宝珠家,那时她已经101岁高寿,向她送上劳动节的问候,聆听老人讲述她不平凡的奋斗人生。
百岁劳模詹宝珠跟医院晚辈讲当年抗击疫病的故事。(市总工会供图)
詹宝珠生前曾任市传染病医院副院长,于1960年获评全国劳模。看到晚辈们来看她,她搬出珍爱的相册,指着一张张黑白照片讲起故事。从高级护士学校毕业后,她于1947年进入刚刚建院的市传染病医院,成为医院的首批护士,从此将青春与热情都倾注于护理事业。
“那时候医院只有10多人的医疗团队和近乎原始的医疗条件,在应对白喉、流行性乙脑、霍乱、麻疹等传染病的战斗中,我们孤独却从未退却。”詹宝珠在当时回忆说。传染病肆虐的时候,她几乎日夜坚守在病房,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成为常态。有一次,为了抢救一名危重流行性脑脊髓炎病人,她冒着被传染的危险,口对口为病人进行人工呼吸,挽救了垂危的生命。“她对病孩的护理更是无微不至,常一边把病孩搂在怀里哄,一边为他们擦汗、洗澡、换衣服、换尿布、暖手脚、煨汤药,不少她照顾过的孩子病好了还不想出院,哭着要和她在一起。”孟超肝胆医院总会计师、工会主席冯丹说。
1951年获评首届福州市劳模的王齐昂也以无私奉献为晚辈所崇敬。他13岁当学徒,抗战结束后进入工厂做海船,获评市劳模时他是省轮船公司的一名钳工和车工。“当时我负责给木壳船安装机器,刚解放时,我参加了支前工作,带着工友们抢修、改装机帆船,为解放军解放周边的一些岛屿提供后勤援助。我还带头搞技术创新,把轮船配件中的易耗品凸轮产量提高了10多倍。”
记者此前采访王齐昂时,他为市职工政治生活馆捐赠了宝贵的首届市劳模奖章。“这枚奖章对我来说很重要,我一直将它带在身边,遇到困难时总会拿出来看看,激励自己。”在市职工政治生活馆聆听了王齐昂捐赠奖章的讲解,全国劳模邱奕多感慨道:“和老前辈一样,我也是一线工人。我要向他学习,讲奉献、搞创新、树榜样。”
创新突围
以敢闯之志激活发展动能
2024年12月初,福州50多名各级劳模工匠走进连江县官坞村,参加市总工会组织的“牢记总书记嘱托·劳模工匠担使命”主题活动,与全国劳模林哲龙面对面,感受海洋经济发展的澎湃活力。
当时已是初冬时节,但连江县官坞海产开发有限公司鲍鱼育苗和海带育苗车间仍是一派繁忙景象。林哲龙向大家讲述该公司30年来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打造全国最大海带育苗企业和全省唯一国家级海带良种场的故事。
“20世纪90年代前,连江渔民养殖海带要去外地购买苗种,海带苗都要到北方购买。现在我们实现了逆袭,不仅不要去北方买海带苗,我们的苗还能供应到北方市场。你看,我们研发的海带苗杂交技术培育出最长的海带,一条有8米!”林哲龙指着“巨型”海带自豪地说。如今,林哲龙团队可满足优质海带苗全省70%、全国50%的需求,每年产出30万片海带苗,占全国近半产量,筑牢了产业种源根基。
在林哲龙的带动下,官坞村构建起集育苗、养殖、加工、开发、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模式,80%农户投身种养业,村集体年收入达数百万元,有力推动了渔业与地方经济繁荣发展。
创新让传统养殖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创新更让走在时代前沿的数字经济整体跃升。在晋安区有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几年来涌现出全国劳模1名、省级劳模1名、各级劳模工匠5名、国家创新人才3名,省高层次人才19名,先后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五一劳动奖状、省创新型企业等多项荣誉,这就是福州高意通讯有限公司。
全国劳模赵武丽是公司的科技领军人物。10多年来,她带领团队完成全胶工艺平台、数据中心用环行器和隔离器等产品的开发和转产,多项产品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负责开发的产品80%以上进入量产阶段,年产值数千万美元,并创造了数百个就业岗位。“主导的研发项目多数都能成功,这对于一个从事产品研发的工程师来说太不容易了。”晋安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说。发挥高意集团作为光电产业链链主企业的作用,晋安区总工会依托包括赵武丽在内的近千名人才,用活设在企业内的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等平台,在园区和企业内开展“技术会诊”,搭起劳模工匠、企业和职工之间的“技术会诊”桥梁,带动了全区光电行业整体跃升。
薪火相传
以师者之心照亮奋进之路
去年7月,全国总工会公布入选2024年大国工匠培育对象的220人名单,这是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首批培育对象。福州3人入选,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中级专业师、“90后”姑娘王小颖是其中一位。她在2023年全国职工数字化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员比赛中获个人第一名,因此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谈起自己的成功,王小颖说最想感谢的是她的指导老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昆。
BIM技术员是数字时代催生的数字行业。杨昆今年也不过30多岁,曾获2019年全省BIM竞赛第一名。他有多牛?他参与的位于滨海新城的数字中国会展中心项目,因使用BIM技术,施工综合效率大幅提升,确保了场馆如期建成投用。他所负责的BIM工作室加挂“杨昆劳模创新工作室”牌子,团队在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中国图学学会等举行的业内全国性赛事中均有获奖,在福建首届“数字工匠”建设行业BIM技能竞赛中,更是包揽第二三四名。如今工作室成员12人有一半获评省“金牌工人”。
全国劳模师徒陈雪金和赵依杰带着年轻科技人员张小红搞科研。(市总工会供图)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带出相同荣誉的徒弟已令人惊叹,全国劳模带出相同荣誉的徒弟更加了不起。这对全国劳模师徒来自市农科所,师父叫陈雪金,弟子叫赵依杰。
粗布衬衣、旧雨靴、黑脸庞,这是市农科所高级农艺师陈雪金给记者的第一印象。陈雪金对自己的外貌毫不在意,她说:“我们搞农业科研的,每天风吹日晒,衰老得快很正常。”多年来,她先后在福州郊县高接换种1万多株、推广良种苗25万多株,为调整福州乃至全省的柑橘品种结构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中,她培育出的“脐橙52”已在福州大面积推广种植,相比传统福橘或雪柑,一年可新增产值3000多万元。
在2018年“五一”前夕市总工会主办的千人规模师徒大会上,已退休的陈雪金和在职的赵依杰同时上台。“师父对我说过,帮农户过上好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她是我学习的榜样。”赵依杰说。在师父的言传身教之下,他也在田间果园挥洒汗水,黝黑粗糙的皮肤和因长期接触试剂被腐蚀变黑的指甲,是他传承劳模精神的见证。
退休后,陈雪金还经常参与“劳模送科技下乡”志愿服务,师徒结伴服务果农是常有的事。几年前,赵依杰也收了一位徒弟——科研人员张小红,并将师父送给他的剪枝刀传给了张小红。“我会带着它,以师父们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自己,为果农们修出更多良种与幸福。”张小红说。
劳模工匠是福州发展的宝贵财富。据统计,目前全市有各级劳模5000多人,累计培育福州工匠103名、省数字工匠93名。福州还推出全国首个“劳模工匠助企行”线上平台,362名劳模工匠“送技上门”,1400多个生产技术难题迎刃而解,培训职工1.4万余人次。
当“詹宝珠们”用皱纹镌刻技术史诗,当“林哲龙们”以奋斗刷新创新标尺,当“陈雪金们”让技艺薪火永续,福州便拥有了不懈的发展动力。让我们以劳模精神为帆、以工匠精神为桨,在福州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续写“劳动创造幸福”的美好篇章。(记者 李白蕾 通讯员 何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