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号 | 下载APP
关注公众号

90后小伙于新辰成为火箭专家 网友齐赞:祖国需要这样的栋梁

2019-07-31 15:24:28 来源:北晚新视觉网

今天,有一个叫做#90后小伙成火箭专家#的话题,在微博上引起了一些网友的讨论,有的网友甚至留言说:这才应该热搜第一啊!

苦练真功夫,90后小伙成火箭专家!网友:这才应该是热搜第一

苦练真功夫,90后小伙成火箭专家!网友:这才应该是热搜第一

苦练真功夫,90后小伙成火箭专家!网友:这才应该是热搜第一

苦练真功夫,90后小伙成火箭专家!网友:这才应该是热搜第一

苦练真功夫,90后小伙成火箭专家!网友:这才应该是热搜第一

苦练真功夫,90后小伙成火箭专家!网友:这才应该是热搜第一

这个90后小伙,叫于新辰。

于新辰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专业,毕业后来到大凉山深处的西昌发射场工作,参加并圆满完成了包括“嫦娥三号”“嫦娥五号再入返回飞行试验”“风云四号”“北斗三号”等重大任务在内的共计60次、80多颗卫星的航天发射任务,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说:“闲下来的时候也想家,但是为了这份事业,我愿意坚守下去。”

苦练真功夫,90后小伙成火箭专家!网友:这才应该是热搜第一

今年3月10日0点28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了第300次发射,将“中星6C”通信卫星送入太空进入预定轨道。3天后,《新闻联播》播出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卫星发射成功后,现场人员共同唱响“我和我的祖国”,向祖国表白的画面。其中,就有于新辰的身影。

于新辰,现任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程师、西昌发射场低温动力系统指挥员。2011年清华大学毕业后,他怀着携笔从戎、航天报国的志向来到大凉山深处的西昌发射场,在山沟里一待就是8年。

立志航天事业

2011年,于新辰面临毕业分配时,他认为在清华学习了四年的航天航空知识,祖国又处在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重要阶段,应该把所学所获贡献给我国的航天事业。“我就放弃了读研的机会,直接来到大凉山深处的西昌发射场一线。”

苦练真功夫,90后小伙成火箭专家!网友:这才应该是热搜第一

于新辰在发射场的第一个岗位是电梯操作员,每天上班就是在电梯里接送上下塔架的人员到相应的楼层,工作简单且枯燥,但他仍履行好自己的职责。2012年5月他被安排到火箭常规动力系统,成为一名普通的岗位操作手。“虽然只是做一些技术操作方面的活,跟理论专业相关性不大,但掌握这些基本操作是很有必要的,有利于以后成为指挥员时把握技术状态。”于新辰笑着说。

通过一年时间的学习和工作,他完全胜任了该岗位,并担任该系统箭上专业负责人。由于西昌发射场高密度任务的需求,他又再次被分配到火箭低温动力系统担任操作手。低温动力系统涉及液氢液氧低温推进剂的加注工作,低温推进剂温度极低且易燃易爆,测试流程复杂繁琐,发射之前要连续精神高度集中、高强度工作8个小时以上,他在这个系统一待就是6年。

苦练真功夫,90后小伙成火箭专家!网友:这才应该是热搜第一

▲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

作为优秀科技人员代表,2018年新春之际,27岁的于新辰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

苦练真功夫

液氢液氧低温推进剂号称“一粒米从一米高处掉落的能量就会引起爆炸”,稍有泄漏会造成难以预测的后果。因此,发射场对火箭的气密性要求非常高。为练好气密性检查基本功,于新辰经常对照图纸反复核对每一个接头状态,以至于后来闭着眼睛都能说出接头的位置和细节,被同事们称为“活图纸”。

另一方面,为了能快速发现可能存在的漏点,他在气检过程中常常仔细辨听声音,练就了“听声检漏”的本领。

2015年至今,于新辰已经17次担任低温动力系统指挥员,他对状态的把控更加严格,先后组织排除加注管路漏气、供气压力异常、排气管路存在多余物等20余次典型故障和隐患。

2018年8月25日凌晨,在指挥席已经通宵连续工作了8小时的于新辰突然发现传感器显示火箭三级发动机的关键元器件出口压力值比指标要求偏高,而且持续升高。这个元器件直接影响三级发动机的正常启动和关机,如果故障不能在1小时内排除,那么这次任务极有可能会终止,原定的两颗北斗三号卫星的发射时间至少推迟7天以上,如果冒着风险发射,则极可能造成三级火箭不能工作,卫星无法入轨。

十万火急的情况下,技术人员围在一起讨论排故方案。尝试第一个方案以后情况没有好转,尝试第二个方案后压力值继续升高接近安全值上限,情况进一步恶化!这时还有5分钟就到允许排故时间的后限,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指挥大厅寂静一片。这时于新辰依据元器件的工程特性,认为提高元器件的入口气体压力,其出口气体压力应该会降低,他沉稳果断地下达了提高入口气体压力的口令,这个参数在1分钟内迅速下降至指标要求范围内。就这样,在距离允许排故时间后限只剩两分钟的情况下,于新辰成功指挥系统人员排除了这个关系任务成败的故障,为任务的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8年,中国全年航天发射次数首次超过美国,位列世界第一。其中西昌发射场全年完成17次航天发射任务,超过往年发射记录近一倍。中国奇迹的创造,源于无数像于新辰这样的航天人的默默坚守和付出。

希望成为“01指挥”

由于工作繁忙,再加上交通不便利,于新辰一般每年回家一次。“去年爸妈来看我,住了一个星期。”说起这件事,作为家中独子的于新辰很是开心。

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于新辰没有完全透露自己的工作环境。除了地处偏远,在低温动力系统工作还是有一定危险性的,但对此于新辰显得十分从容,“只要严格按照规程和要求去测试和操作,实际上是不会有什么严重后果的。此外,我们也是有相关预案的。”

于新辰在工作之余喜欢看书和跑步,但更多的时间还是花在了本职工作上。“可能跟性格有关吧,我不喜欢出去玩,平时经常在办公室加班,想把工作干得更细一些。”于新辰说。

作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最年轻的分系统指挥,对于未来他也有自己的“小目标”。每个在发射场系统里的人,都希望有机会能成为“01指挥”。对此,于新辰也不例外。“‘01’相当于发射场的指挥中枢,是指挥中心的大管家,能担任这个岗位,一方面是能力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一份荣誉。”于新辰说。

面对西昌发射场的“扎根树”,于新辰写下:“繁星闪烁着/深蓝的太空/那棵用信仰浇灌的树/为我指明了逐梦九天的路……”

航天事业是“万人扛一杆枪”

“心有所定,志有所立,事有所成。”

行胜于言,是航天人最嘹亮的号角

托举嫦娥,助飞北斗

一心想着做好岗位工作

于新辰的航天梦想

正在点滴落地生花

延伸阅读:

浩瀚星空下,哨塔就是家——走近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夫妻哨”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航天人的生活都是怎样的?

仰望浩瀚星空,对于30岁的孟宴玮来说,并不是诗意的浪漫,而是他与自己的事业对话的一种方式。

4月20日22时4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4颗北斗导航卫星。孟宴玮也圆满完成了他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观测站第61次为火箭测速的任务。

跟踪火箭的“面壁者”

孟宴玮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观测站的伺服岗位操作手——一位名副其实的“技术宅”。他驻守的观测站坐落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城南一隅,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塔约100公里。远远望去,那里与一座普通的居民楼似乎没有什么两样,却关乎着火箭是否步入正轨、速度是否正常等重要数据的监测和记录。

每当火箭升空,长长的尾焰会照亮漆黑的夜空。当人们欢呼雀跃,正是孟宴玮最紧张的时刻。

每当有发射任务,他都会提前4个小时来到机房。火箭升空后,他便在这里通过精密的雷达设备观察显示屏上的各种数值和坐标变化,记录火箭的速度和轨迹,并将整合的数据发回中心站。

“光学跟踪正常”“雷达跟踪正常”“火箭速度正常”……这些口令对孟宴玮来说,是最振奋的冲锋号,也是最有力的进行曲。每一次火箭升空,对它的追踪会从西昌一直持续到宜宾、贵阳、渭南……直到远望号。

在没有发射任务的时候,孟宴玮在哨塔里每天的工作就是进行设备的维护。

他每天7点起床,开始打扫卫生、做饭。8点准时到机房检查设备,在观测点周围巡逻,配合主站做维护,日维护、周维护、月维护、换季维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成不变。

孟宴玮说,自己常常能体会到科幻小说《三体》中“面壁者”的心境。

繁星之下的“夫妻哨”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观测点,却24小时不能离人。他和妻子刘青梅已经在这里度过了两年几乎足不出户的时光。大门之外,美丽的邛海湿地近在咫尺,西昌城的繁华也触手可及,可一切都与他们无关。

最近,随着孩子的出生,妻子的母亲也来到观测站帮忙,安静的哨塔增添了更多的生活气息。

刘青梅说,当初别人介绍对象时,听说是个从事航天工作的,觉得“好酷炫啊”,后来结了婚,来到了西昌,才发现“好吧,原来是这样啊。”

到西昌观测站之前,他们曾经一起驻守在偏远的袁家山。一座外表看上去如同一座水塔的建筑,其实是一座为航天测控提供信号、对设备进行校准的“标校塔”。

他们在深山里不见人烟,还不时受到蛇虫的侵扰。78米高的“标校塔”相当于26层楼高,每天,孟宴玮都需要爬354级铁梯上到塔顶。当他需要下山到设备上工作时,爬上塔顶、切换电源的任务就落在了刘青梅身上。

“我怀孕6个月的时候还爬上去过。”妻子笑着说起那段最艰苦的日子时,脸上尽是自豪的神情。

在整个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像孟宴玮这样从事测量工作的有上千人,而像西昌观测站这样的“夫妻哨”也有很多。他们既是相依为命的家人,更是并肩战斗的战友,共同抵御着孤独,也一起履行着航天人的职责。

从未亲眼见过火箭升空的航天人

作为航天人,孟宴玮却从未亲眼看过一次火箭升空,甚至连尾焰都没有看到过。

孟宴玮说,这些年他习惯了对着数字曲线想象火箭起飞的姿态。“那种宏伟虽然说没有亲眼见过,但我充满了自豪。”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12年,我见证了国家航天事业的腾飞。2007年发射嫦娥一号我担任的是勤务保障,2010年发射嫦娥二号时我已经在技术岗位上,2013年我见证了嫦娥三号的升空,2018年我见证了嫦娥四号探测器升空。”他如数家珍地说起自己经历的任务。

每次发射任务过后,孟宴玮第二天必读新闻,细细品味凝聚着自己微小贡献的伟大成果。他说,那感觉就如同“一滴水珠汇入大海”。

在没有发射任务的夜里,他会来到观测站三楼的平台,仰望满天的繁星。他静静地凝视着,似乎已经忘记了周遭的一切。孟宴玮相信,每当他的眼睛接收到一束来自浩瀚星空的微光,便感知到了那颗遥远的星星。“它们中,一定有一束光来自我参与发射过的卫星。”

来源:北晚新视觉综合 人民日报 新华网

+1
您的观点仅代表您本人,请文明发言,严禁散播谣言和诽谤他人
登录并发表
所有评论
海峡城市网 hxcsw.com Copyright © 201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闽ICP备15016526号-2 联系邮箱:1102859911@qq.com 联系电话:400 186 0591
免责声明:海峡城市网不承担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请与内容提供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