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号 | 下载APP
关注公众号

300多年前福州就有“交响乐” 它就是十番

2021-09-11 18:39:32 来源:福州新闻网

茶亭玉芙蓉女子十番乐队是台江区颇为活跃的女子十番乐队。

福州晚报记者 翁宇民/文 张旭阳/摄

如果说300多年前,福州就有本土的“交响乐团”,现在的人们可能难以置信,但有诗为证。

清朝乾隆初年福州举人郑洛英的《榕城元夕竹枝词》,给今人描绘出了一幅清朝时“交响之夜”人山人海、乐声如潮的盛景——“闽山庙里夜人繁,闽山庙外月当门。槟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较十番。”

岁月里的十番

前文诗句告诉人们,这一幕上演的地点,是在福州城中规模弘敞、庙貌壮观的闽山庙。自宋朝以来,这里就是许多民俗活动的重要场所。

让人们争睹为快,让乐手暗相较量的十番,正是福州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十番音乐。

十番是中国传统民间乐器合奏乐种之一,历史悠久,在福建、江西、浙江等地都曾流行。其产生的确切年代无从考证。福州的十番,是从龙舞伴奏中分离而来,起初只有几件乐器,后来加入管弦和云锣等,数目逐渐为十,并独立成为新的艺术形式。

乾隆年间,十番的演奏形成风气,深得百姓喜爱。它多在民间传统节日、宗教仪式、婚诞寿丧等场合亮相,乐队乐手多由手工业者及农民组成。

福州方言中,“番”与“欢”谐音,所以民间也将其称为“十欢”“什欢”。其乐器“以金革为主,亦杂以丝竹”,多种乐器合奏,乐声丰富,将之形容为福州古代的“交响乐”也十分贴切。

闽山庙会曾是竞演十番的场所,《榕城元夕竹枝词》中描绘的情景,也可算是福州的古早“交响乐团”演出的代表性场景。

诗句里的十番

除了乾隆年间的《榕城元夕竹枝词》,道光年间,另一位诗人陈偕灿写的《放灯词》,同样也描绘了与十番有关的盛景:“里社阴浓绣绿苔,神祠光焰烛三台。十欢鼓乐前村去,一簇衣香载月来。”

而在他之后,有个叫吴继篯的,亦作有一首以“十番”为主题的竹枝词——《半野轩诗存福州岁时竹枝词》再次描述这种特别的“乐队竞争”场景:“十番锣鼓鸣村庄,逐队分班也竞争。毕竟闽人沿旧俗,时闻爆竹杂声声。”

“风流佻达自成群,过市招摇带酒樽。后奏管弦前鼓板,香烟人气两氤氲。霓裳羽舞两缤纷,六社迎神集似云。父老闲评当时盛,‘鹤鸣皋’以冠全军。”这是一首歌咏十番的清末佚名诗。

这首诗不仅写到了演出情景,还记录了十番乐队的排布形制——“后奏管弦前鼓板”。十番演奏分为坐奏(室内演出)和行奏(室外演出),坐奏时管弦在前,鼓板在后,行奏时则相反。

通过这些优美的文字,今人不仅能看见古时福州城乡各地十番流行的盛景,更能了解到十番与福州风俗人情的交融。

乡愁里的十番

清乾隆至民国时期,是十番形成、发展、成熟、繁荣的时期。十番由城市传播到四面八方,甚至跨越大洋,在有福州华侨的地方,都可以见到十番的身影,它成为海内外福州游子的乡愁所寄。

1978年,连江琯头拱屿纯如轩乐队参加了福建省首届武夷之春音乐会,应邀专门录音,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海内外广播。

2006年5月,茶亭十番音乐进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5月,制作和维修了大量十番乐器的福州老天华乐器制作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9年3月,十番音乐(连江)进入福建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还有一个让许多人难以忘怀的时刻:2016年纯如轩乐队在国家大剧院展演,这次演奏的音频和视频资料,成为国家记忆永久典藏。

+1
您的观点仅代表您本人,请文明发言,严禁散播谣言和诽谤他人
登录并发表
所有评论
海峡城市网 hxcsw.com Copyright © 201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闽ICP备15016526号-2 联系邮箱:1102859911@qq.com 联系电话:400 186 0591
免责声明:海峡城市网不承担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请与内容提供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