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艺”40年 他用丝丝竹篾编织人生
红色喜庆的竹编簸箕,精致典雅的的竹编提篮,形态各异的竹编小筐.....在漳州长泰林仁凤的家里,摆满了各种各样做好的竹编成品。
这是林仁凤做竹编的第43个年头了,如今的他,已无法离开竹编了,他也成了长泰林墩仅剩的一位坚守竹编制作的手艺人。
去年9月,在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传统工艺比赛决赛上,林仁凤作为福建省唯一进入草柳藤编织项目决赛的选手,在赛场上秀了一把“竹编”技艺,最终获得草柳藤编织项目第3名。上个月,以林仁凤为代表的长泰林墩竹编制作技艺,被列入了福建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林仁凤正在编织竹篮上的喜庆图案(陈惠华摄)
只要有人想学他就愿意教
竹编技艺虽具有实用性、艺术性和欣赏性,但制作一件精美竹编制品,其工序却是极其繁杂、耗时。“一个精致的双层竹筐,有时候就得编一个月。”林仁凤介绍,像这样一个精美的小箕,其外一面是百花图,内一面是红双喜,用原色的以及染成红色和黑色的竹篾编制,再双面合成制作,制作起来需要花费40来个工时。
再者,竹编所用竹丝断面全为矩形,在厚薄粗细上都有严格要求,厚度仅为一两根头发丝厚,宽度也只有四五根发丝宽,根根竹丝都通过匀刀,达到厚薄均匀,粗细一致。
在竹编的创新上,林仁凤在父亲原来的基础上,将实用性和美观相结合,自己设计出更多精美的图案,研究出了更多精致的作品。很长的一段时间,林仁凤一个人摸索着竹片要劈成多厚才最合适,要嵌入什么样的图案最好看。赶巧,那时候正好大女儿就要结婚了,为了送给她一件具有纪念意义的结婚礼物,林仁凤一边构思一边编织,终于赶上大女儿结婚,送给她一件很有喜庆意义的竹编制品。
之后,二女儿又建议林仁凤将竹编做成工艺品,让竹编制品更有“古味儿”,林仁凤开始精心钻研,他根据时节、品种、年轮、地域进行选材,古法上色,不断创新出新竹制品。在这过程中,女儿们会向他提供新奇的想法,让父亲的老手艺与现代感碰撞,让竹编这项技艺,由实用转向精致,实现从小众手工品到大众商品的转变。
如今,除了基本的日用品和婚庆工艺品外,林仁凤还改良、制作适合摆设的小工艺品20多种,他的作品已经得到了很多竹艺爱好者的青睐。
然而,林仁凤却又对林墩竹编技艺的未来充满担忧。因为各种原因,竹编技艺面如今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我的年龄逐渐大了,但是年轻人当中几乎没人肯学,竹编技艺已经青黄不接,正面临失传的危险。”林仁凤很是担心,3个女儿虽然或多或少传承了他的一些技艺,但毕竟都学得不全,曾经他也收过2个徒弟,但因为太苦他们终究还是没能坚持下来。
近些年来,他们一直为竹编技艺传承奔波着,他们将竹编技艺申请了非遗项目,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展示竹编技艺。现在,随着竹编技艺为人所知,附近一些小学偶尔会请他到学校示范教学,小女儿林丽云根据父亲口授,正将竹编技艺编辑成竹编教材。
好在竹编技艺开始得到政府的重视,今年长泰县政府正在林敦建立竹编技艺传习所,今后将由林仁凤在那开班授课,同时他们也将和一些学校合作开设竹编技艺传承课程,让更多人参与到竹编中来。
林仁凤不愿看到这一技艺最终失传,他希望更多年轻人关注竹编技艺。他说,只要有人真正愿意学习竹编,他就便会倾囊相授。(东南网记者 林永清 陈惠华)